读《苏东坡传》有感(副本)

海潮
创建于02-19
阅读 3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千百年来,无人不爱苏轼,甚至有言道: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读完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大概明白了。我们之所以如此喜爱他,因为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我们喜爱他的才华横溢,喜爱他的豁达乐观,喜爱他的不骄不躁,更喜爱他在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苏轼是千古第一文人,大宋百年第一状元,他曾两任杭州,先后做过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的知州是地方的一把手,还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的足迹踏遍了半个北宋,据统计,20年间,苏轼大概在16个州县工作过,平均1.2年换个居住地,若从他第一次进京赶考来算,这个数据则更为令人震惊。

       但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行万里路是一件极为动荡的苦事,除了旅途的漫长奔波之外,更常意味着面临与家人、好友的聚和分离。

       公元1074年,苏轼外放任山东密州知州。正值中秋之夜,欢饮达旦之后,对着当空的皓月,想起子由,心潮起伏,想到与胞弟已有7年未得团聚,趁着酒兴正酣,挥笔而下,一曲《水调歌头》成了如今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亲人不得团聚之苦。所以,在他的词里才会有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聚就有散,聚让人欢喜,散让人伤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合离别每天都在发生,伤感却也不尽相同。可以是欧阳修的“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也可以是白居易的“飞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可以是晏几道的“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很难再有苏东坡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品性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不完整的苏东坡,我们都渴望成为如他一般的人。他成了现代人的一剂良药,用来治愈生活,治愈自我。我们如此热爱苏东坡,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热爱和喜欢。

阅读 3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