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美术现象
经典是留在人们心中闪亮的金子

xingyi
创建于02-18
阅读 2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有许多朋友或熟人,他们热爱美术,但一直没有机会学习专业,于是选择当流浪画家。宋庄的“画家”是千姿百态的。


        前些年我们经常到宋庄去看朋友,顺便参观个人画室,他们都敞着门。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题材和符号,试图触动观者的兴奋点,试图抓住买家的眼球。那些个画室真是让人震撼,不是画的多好,是画的大,铺天盖地的巨幅。画的内容也往往出乎人意料让人目瞪口呆,比如画巨大的生殖器也是个选题。我都不好意思描述,让我们看过无语走开。


       一位女士对于自己家庭在文革中的遭遇耿耿于怀,她的几位亲人都在一场人为挑起的武斗中丧生。她放不下,她只有在画布上宣泄。她将丈夫和孩子留在外省的家里,只身来到北京的画家村,她的画室充斥着巨幅的大红大绿强烈刺激感官的血腥的油画,人生就在这种愤恨中度过分分秒秒,可怜的她把自己也活成了悲剧,一直画到自己患癌症去世。


        据说画家村卖画的比例也就百分之一。许多人靠画画不能养活自己,一张也卖不了,经常陷自己于穷困末路。没有钱买菜,拔了院子里的草拌挂面。听说法国人很尊重艺术家,先是向画家立正,然后开玩笑问:您还没饿死吗?所以法国政府有许多专门针对画家的救助措施,例如有专门给画家住的公寓,专门为画家开的免费超市等等。但是在宋庄的画家人间烟火还是要食的,红尘还是要混的,于是他们时而变身为装修工人,时而为摄制组当群众演员……


        当然,美术虽然分业余和专业,但是专业未必等于艺术。如今许多人追捧技术至上,画的细画的实以超赶照相机为乐事,什么毛衣上的编织线,什么脸上的汗毛孔......先讲一个罗丹塑巴尔扎克雕像的故事。罗丹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象后,叫几位学生来欣赏。学生们的目光落在雕象的手上,他们不禁连声称赞说:“好极了,老师,那双手十分逼真,我们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突然,他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象,劈里啪啦,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几个学生莫名其妙地吓昏了。罗丹冲学生们说:“你们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比整体更重要、更突出……”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法则啊!罗丹真不愧为艺术大师。


        如果一件绘画作品让观者趴在画前看人物的头发丝,请问:你要把观者引向何处?那是你在玩弄技术,把艺术引入歧途,你的画于艺术失之千里。绘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当一个讲故事的人,能够使听众忘记他的声音,能够让听众在他的故事里哭在他的故事里笑,在他的故事里神思飞扬,这才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绘画不但不是炫耀技术,绘画艺术的极品是宁拙不 “滑”。许多老画家到晚年追求的是自己童贞时的境界:稚拙、青涩、淳朴、安谧。一位真正的画家,即不受学院派技术的约束又不献媚市场,他天生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一颗敏感的心灵,即复杂又单纯。他向内求,向着自己灵魂。在画布的那一方咫尺净土上,单纯是内心,忧郁是气质,神秘是丰富,非现实是理想。


        人没有自己制定的艺术标准。人的审美标准永远、唯一、不可变的是大自然的标准。自然的,永远是最美的,不可超越的。我们的身体来自大自然,我们的精神来自大自然,我们的审美当然也来自大自然。古人说的好:师法自然,师法造化。有人说,写生不是艺术创作。照抄对象,没有激情的没有心灵参与的写生当然不是艺术。梵高的向日葵是写生作品,他的向日葵是神品!列宾的许多人物肖像是写生,列宾的人物活在他的画笔中。


         下面把我在莫斯科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笔记摘抄一、二。


        一进“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我就急着去找那些大师: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列维坦……他们的原作虽然早已在北京多次展出,但再一次站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女孩和桃子》《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这些名作前去感受是极大的精神享受。见画如人:大师们叼着烟袋,眯缝着眼睛,嘴里哼唱小曲,随意挥洒画笔……天才的感受力和激情的笔触跃然而出,你看那画面上——什么地方着重,什么地方带过,什么时候刻画,什么时候挥洒,你的心随着画走,你却无法重复无法模仿,天才是无人能教的! 漫漫历史长河中,浮云飘过,金沙沉淀,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闪亮的金子。

        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局部。如果摆一组模特儿照一张照片,机器会忠实地不落一个细节,比如衣服上的所有皱褶。而画家是有所取舍的,高明的画家游刃有余地指挥着所有的光、色、形,使画面形成一曲浑厚的交响曲。

        你看他的胡子和牙齿,是用刮刀随意刮了几下,哈!


        画中人开怀,画家也一定是笑着画的,笔触都带笑,一起神采飞扬!

        这只手画活了呀!

        谢洛夫的《女孩和桃》。我们可以把她想象成一曲明快的乐章吧。


        我们的艺术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爱。来自与世界万物的交流。作为一个画家,你在大自然的山河中写过生吗?如果你沉迷于旷野写生,坐在天地间画画那真是享受啊!神识与大自然交流,好像是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空间,拽都拽不回来。那个维度本是我们的来处。一旦我们冲出自己做的茧,涌入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就会感到那么的踏实和享受。在远离现代社会的大自然中,极目所望见不到任何人造的痕迹,无论是阳光还是狂风,无论是大雪还是细雨,都像回到婴孩依偎母亲的初始。


        我曾和我的老师靳之林先生探讨梵高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老师说:“因为他的狂热,他对土地对家园对艺术爱的疯狂。狂热可以调动起来所有的艺术细胞,这就是天才加疯狂。”我说,有天才的人很多,但为艺术疯狂的人太少,因为狂热需要忘我,需要抛弃世俗,需要牺牲的东西太多。老师说,太对了。梵高的画为什么感人,是因为他用生命画画,他呈现给观众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灵魂。真正的艺术给予人的是大善、大爱、大关怀,那里才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家园。


        可是现代人自造了一个与大自然隔绝的壳,把自己龟缩在里面,贪婪地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物欲横流,技术科学豪宅美食却挡不住现代人身心处处的不舒服,惶惶不可终日没有归属感。究其原因就是离自己的来处越来越远。大多的现代艺术在这个以平方公里的速度制造绘画的闹市上,在这个以低劣或高明的技法复制风格的时代里,迷失在浩瀚无际令人绝望的沙漠中。


        以我个人的浅见,当代中国的油画界占据主流市场的大约是两类:学院写实派和非写实的现代派,自封为油画主流的写实派拼技法,亦步亦趋攀爬着西方油画大师早已登上的高峰,即使接近那座山头,也是在数百年前西方巨匠们的俯视下,我们有什么可以夸耀的?而另一现代派的优势则是他们的市场敏感度和品牌意识,即使可以在拍卖市场制造天大的泡沫,但那多是一堆概念和符号。


        因为缺少美育,国人普遍审美缺钙。再加上几十年来学院美术教育的偏颇。一个民族不会审美是多么的可怕。但是我并非散布悲观,我泱泱大国,处处藏龙卧虎,真正的艺术家们在默默耕耘。国内油画界有许多天才的画家,一直让我敬佩。


        能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流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想应该至少具有两种品质,即广义的真、善、美和狭义的关注当下的社会生存~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责任意识。


邢 仪

于龙年春节

阅读 2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