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  我来寻

干与祈。
创建于02-17
阅读 2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变化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的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说

1、年兽的传说

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年兽就会进攻村子,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后来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2、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3、祈福美好愿望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写福字

写“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 ,而在过去则指福气 、福运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剪窗花

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4.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5.燃放鞭炮

在中国过年放炮无疑会增添很多喜庆的色彩,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燃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但由于燃放的鞭炮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所以现今很多地区都已经禁止放烟花爆竹。

6.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

7.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圆饭,是指在岁末除夕的时候,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仅仅丰富多彩,而且寓意很重,吃年夜饭之前,要先拜神祭祖,仪式完毕后才可以开饭。

土家风俗

在我们土家族人民的心里,春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也有一些雨中不同的风俗。

1.打糍粑

    土家族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    粑粑    ”的习俗。    土家人    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谓打糯米糍粑,据当地乡土志书记载:“系    糯米饭    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约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    粑粑    也很讲究,手粘蜂腊或茶油,先出砣,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玉圆光滑,讲究美观。

2.过赶年

    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    过赶年    ”。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    永顺土司    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    农历三月三    、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3.赶毛狗

“赶毛狗”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过去一直是土家人闹元宵的主打节目,主要目的是除害驱邪、祈求平安。每年元宵节那天,就有“赶毛狗”的过年习俗。

夜幕降临,随着一声声吆喝,人们便来到西流水村易迁安置点旁,点燃毛狗棚和爆竹,待火势燃大后,大人小孩拿出家中的锅碗瓢盆围着火堆边敲边喊“赶毛狗,赶毛狗”。

搭建毛狗棚的主要材料有苞谷秆和竹子,苞谷秆主要用来引火,而竹子在燃烧时能发出霹雳啪啦的声响。砍竹子时还有一定的讲究,尽可能使其不破损,这样能保证竹子爆炸声更多。

 材料准备齐后,十多个村民开始搭建毛狗棚,首先要固定一个三角架在地上,从里面到外面一层层搭建,然后依次添上苞谷秆和竹子。在搭建时,还要留出一个门,这个门方便点火,也代表毛狗被赶去的方向。

关于为什么要赶毛狗,民间有几种说法。一种传说认为,赶毛狗又叫“赶毛九”,“毛九”是火星,为了避免火星烧百姓的家,烧毛狗棚代替烧百姓家。因此,毛狗棚堆得又高又大,还贴着对联,非常像百姓住的家。

 还一种说法认为,毛狗就是狐狸。传说很早以前,毛狗经常出没农家伤害家禽,人们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六畜兴旺。赶毛狗就是以烧毛狗棚的形式把家里的瘟气赶出去,以图平安。

4.点路烛

路烛,是中国四川重庆及周边的部分地方的风俗。 于特定节日夜晚在房前路边等地点燃成排的蜡烛,有的在中元节(如重庆巫山,四川乐至、莲溪、遂宁)、有的在元宵节(如湖北恩施)。 同时在河岸或河面点河灯。

路烛起源于中元节的祭祖风俗。 中元节时人们会去祖墓上香和“送亮”(即点蜡烛),朴素的人们当然也担心祖先的灵魂找不到回家过节的路,所以在自家房前及附近路边点燃烛火。

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不仅展现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风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们也能够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护和传承本土风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风俗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阅读 2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