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辉,耀耀长存”——张掖中学高一23班社会实践记录

ll
创建于02-17
阅读 80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掀开中国的历史,跳跃在眼帘的是光辉灿烂四个大字。奔腾的长江,壮阔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倔强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也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一代代华夏赤子舍生忘死。

在甘州区人民医院斜对面,有一栋坐东面西、一色青砖到顶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423.4平方米。它就是张掖有名的福音堂医院旧址。它的名字同爱国人士高金城连在一起,被人们传颂和知晓。

福音堂医院旧址位于甘州区北水桥街,由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于1921年创办,是高金城早年在张掖行医布道的基督教会医院,1937年成为高金城在张掖营救红西路军将士的重要活动场所。当年福音堂医院设有20张床位,经常住满了红军伤病员,床位不够时还临时增加地铺,伤病员所需各种生活用品均由医院提供。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期间,高金城以福音堂医院作掩护,先后收容、营救出被俘、伤病、失散红军十余批近300人,其中包括红西路军中医院院长丁世方、中共甘州中心县委书记吴建初等不少重要领导干部和李学如、周强、刘克先、胡嘉宾等一批革命骨干,这些人均由张掖转赴兰州,顺利回到延安,为党和革命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

                福音堂全体工作人员合照

                       福音堂医院原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金城烈士遗孀牟玉光将福音堂医院所有房产、设施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1993年,福音堂医院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甘州区对福音堂医院旧址进行全面修缮和改扩建,形成二层砖木结构、独具风格的古建式院落,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福音堂医院旧址一层为药房、注射室、手术室、病房、会客室和休息室等,二层为高金城烈士生平事迹展厅及模拟场景。福音堂医院旧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甘州区重要的革命遗址和党史资源。

1920年,高金城先生为实现其“济世救人、造福河西”的夙愿,来到张掖行医布道,于1921年在甘州城内建成福音堂医院。1937,红西路军西征失利,大批西路军将士被俘或流落河西各地,处境危险,亟待营救

高金城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真诚的同情共产党的事业,热忱的帮助共产党人,他毕生的事业无不与革命息息相关。他投身革命,参加北伐,支援十九路军抗日。1937年,受党的委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以自己特殊的牧师身份和广泛的人际关系,营救西路军将士共300多人。最终被马匪残忍杀害,终年52岁。他的这种不顾个人安危,顾全大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危难之际,高金城慨然接受中共中央驻甘代表谢觉哉的委托,以“甘凉肃三州抗敌后援会主任”的身份,于8月份来到张掖,开展营救工作。高金城以重开医院,为地方群众和抗日伤病员治病为由,向马步芳驻张部队300旅旅长韩起功要回了被其伤兵医院占用的福音堂,并召回以前的学徒张秀玉、陈大伟等人到医院帮忙,还以医院缺少护理人员为由,从韩起功处要回被俘女红军王定国、徐世淑等4人到医院工作,从而组成了一个以福音堂医院为据点,营救西路军将士的秘密战斗集体。

福音堂医院除了收容、救治前来投奔的红军失散人员、伤病员外,还千方百计为身陷敌营、狱中的红军将士送医送药,传递情报信息

福音堂医院设有20张床位,经常住满了红军伤病员,有时床位不够时还临时增加地铺,伤病员所需各种生活用品均由医院提供,医院后门专供红军出入,以敲门三声为号,安排专人接应。据统计,经福音堂医院收容、营救的西路军被俘、伤病、失散人员共计10余批300多人,均通过兰州八办顺利回到延安。

福音堂医院旧址全面反映和展示了红西路军浴血河西、兵败祁连的悲壮历史,真实再现了高金城先生受党委托、舍身营救红军将士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福音堂是作为营救红西路军的重要场所、中转站和联络点,具有特殊的革命历史价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色精神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诚然,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自觉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红色精神激荡出复兴伟业,绘就最美中国。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回首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让红色精神、红色力量、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位中国人的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和使命,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主编:王怡丹   毛梓煜

阅读 8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