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第三小组

 ---经典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之美,它们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爱默生)

王奕潼
创建于02-17
阅读 4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目录

一、《经典常谈》:阅读经典的意义(陈音希)

二、《经典常谈》: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璀璨的(常童心)

三、《经典常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周淳熙)

四、引深论点(课内):坚持(刘妙言)

五、引深论点(课外):变化(汪子路)

六、推荐经典(高可宸)

七、推荐经典(王奕潼)

八、摘抄经典

一、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对人的有重要价值,能够流传千百年经典自习诞生以来便是有价值的,且将永生。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而识字又需要教材,这样各类字书应运而生,《说文解字》便是其中之一。经典和别书中的字都被搜罗在内,且书中每个字都有说解。古时他曾帮助了人们识字通读古文,而如今他帮助了人们认识商周文字,探寻自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以及字音字义,等等说问几次这部经典自诞生以来便是人们打开汉字之门的钥匙。阅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其中的各类方法并为自己所用,将其人的智慧转为自己的。

        《周易》原本是古时用于占卜的书籍,后来因为其中种种语句所含的道理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广为流传。《诗经》记录的是歌曲唱词,也就是最初的诗。后来春秋时通行副词在外交的宴会中,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些诗句中往往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的。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灾难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而来。后来孔子便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经》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此演变而来,诗便有了教化作用和哲学色彩。可见阅读经典是能够熏陶人的精神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些诗句经历了历史的洗刷,这次阅读时,便明白了为何他能有教化的作用。

        阅读经典的价值或许不仅于此。阅读经典,收益将远超你的想象。

       

二、“要阐释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璀璨的

经典常谈从各个方面描述了中国历史是丰富的 为了支撑这一观点 作者列举了一个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内容的例子,向我们介绍了其演变过程 具体 它还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古代文化史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古代社会的政治 宗教 文化等构成及其相互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王道”思想 以及各个学派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 著名的中国文物的产生以及其影响 根据说文解字一书 不但能让我们看到中国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 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持久性 总而言之 经典常谈第一张的内容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审美 景观上的的重要性 让我们认识到了汉字的魅力 给人们的影响深远

同样 经典常谈第四章中所说的《诗经》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承载着语言的多样性 也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诗的源头是歌谣和流传 随后对歌谣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徒歌和乐歌 将其进行比较 并讲述了诗经的由来 将其详细描述 介绍具体的内容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 它就像一座里程碑 不仅介绍了诗经的来由发展历程和诗序内涵以及意义 这不但增强了我们维护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激励我们宣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也要告诫我们维护中华传统文化

在战国时期 《战国策》腾空出世 春秋末年 列国大臣的势力膨胀起来 根据战国策的由来 内容以及影响 触及到了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 并探讨其关系和联系 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平衡作用 不但讲述了人民渴望和平 还讲述了战士们的有骨气 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现代社会的青少年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作用

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景帝中元五年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读书。三十六岁时,父亲遗命他搜求整理古籍,并记载、表彰汉朝的贤君、明主、忠臣、死义之士。这年,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工作。天启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匈奴一万多,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李陵想着回去也没脸,就降了。武帝又急又气,问司马迁,李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决不是怕死的人,投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第二年便处他宫刑。他灰心失望至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直到征和二年,全书才得完成。


分析:司马迁年少穷困,中年丧父,因仗义执言被打入狱中,被处宫刑。但也正是因此,司马迁才能知耻而后勇,性格坚忍起来,最终写成了《史记》这一部千古流传的名著。


屈原,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做“左徒”的官,怀王很信任他。当时楚国有亲齐、亲秦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他得势,便买通了上官大夫、靳尚等贵臣,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被他们所惑,发配他去了汉北。襄王时,又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而在放逐时,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走投无路,满腔委屈,无人诉说,才写出了《楚辞》、《离骚》等千古杰作。


分析:屈原一逐汉北,二逐江南,人生大起大落,一腔赤诚却仍不得志。但也正是他的感情,才让他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获得成功。


                                                                         

四、《经典常谈》中所展现的坚持使人成功的道理在书本中也能寻找到


舜在历山时,日日夜夜辛苦耕田,那时气候恶劣,一年的风霜雨雪下来基本收获不了多少粮食,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尽全力去种更多田日日夜夜精心呵护,来保障食物供给,他也因此练就了了健壮的体魄。他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着气候带来的各种损失,也因此拥有了坚韧的内心。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得到尧的赏识,成就一番伟业。(论据)

正是因为舜在物质条件艰苦的历山坚持日复一日的耕田,才能锻炼出健壮的体魄和坚韧的内心,才能得到尧的赏识,成就大业。(分析)


愚公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入的迂回,于是率领子孙三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面对他人的嘲讽与质疑,他依旧坚持移山,最终他的坚持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把两座大山移走了。(论据)

正是因为他在在艰难的行动与他人的嘲讽下的坚持,才能感动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分析)


周亚夫驻军细柳的时候,就算安全有保障,其他军营都放松警惕,防备松懈,他也会坚持作为将军的原则,让士兵们穿盔甲,磨兵器,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出战。他的行为最终得到了皇上的认可与支持,名留青史。(论据)

正是因为他对自己身为将军的原则的坚持,才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才能名留青史。(分析)

五、在时间的流逝下,没有事情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一刻间变化。

很多人认为会有事情往往会往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但事实是人们几乎无法预料事情的发展。如何面对事情的变化变得尤为重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方仲永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神童,5岁时就能指物为诗。然而,由于他的父亲没有让他继续学习,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一旦停止了学习和成长,就会逐渐退步,最终与普通人无异。他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个人的事情都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和自身的原因发生一些改变。这是十分寻常的和正常的,一般所有人都遇到过。所以说他在面对事情的变化时没有作出行动,没有走向成功。

  阿里巴巴的马云,无疑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尽管他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包括高考的多次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通过持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成功。在面对事情的改变时,要乐观积极的面对他,如果一味的躲避他,最终只会失败,永远无法成功成功。所以说在人生中面对事情的变化要及时的做出改变,不能一头撞死,也不能自暴自弃,像马云一般,及时的纠正和面对改变,才能成功。

  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且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但她仍然坚持学习,克服重重难关,最终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女性。她的事例说明了她在面对事情的改变时,并没有气馁,就算自己身体残疾,听不见也看不到,但她依旧靠她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时,这无疑不再次印证观点,乐观积极的去面对改变,往往会通过改变取得成功,所以,在面对事情的改变时,要积极面对,这样才会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德经》

我推荐的经典古籍是《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由老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全书分为81章,内容包括老子对道、德、无为等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政治、治国、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思考。这部作品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老子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我推荐《道德经》是因为它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概念——道。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理解是全书的核心。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对道的理解和践行,可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对道的思考和追求,对于当代人们探索内心世界、追求精神富足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道德经》对于治国理政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君子应当以柔弱、谦逊的态度来治理国家,遵循天道自然,不过多干预,不干扰自然规律。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思想提醒了政治领袖需要谦逊、以人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此外,《道德经》还探讨了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老子提倡“知足常乐”、“无为而治”,以追随道为原则,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困扰于功名利禄、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清净。这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们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一种静心养性、超脱世俗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我推荐《道德经》这部古籍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更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探索人生意义、追求内心平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生、领悟道德、探索哲学,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古籍,能够启迪心灵、指引人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思。

          

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由此可见,孔子对花言巧语的人反感至极。那么我们如何能交上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从孔子的理论上来说,需要“仁”和“知”(同“智”),即意愿和能力。可见,我们想交上好朋友,第一,需要有仁爱之心,有交友的意愿;第二,需要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论语》作为四书五经之首,不知为多少古人所学习、传颂.在我们现代人心中,孔子与《论语》是那么的高不可及。然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拉近了读者与《论语》和孔子的距离,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一个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是我们受益终生。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学习好《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性和人心。而只有真正清楚人的本性是什么,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以人为本。

八、摘抄经典

结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阅读 4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