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俊发
三原城隍庙里面有多副楹联,其楹联的联句内容和书法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对城隍庙这个古代建筑群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表现了这个古代建席群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宗教内涵,是三原城隍庙的一个亮点。我们在参观三原城隍庙时不可不注意欣赏。
三原城隍庙中门楹联选用的是于右任先生的联句书法作品,
气平更事久,
心旷得春多。
这副楹联告诫人们要思想平和心胸开阔。联句大意是经历事情长久,思想心性就平和了。而心胸旷达自然会更多地得到理想的机遇和良好的处境。于右任先生这副楹联书法是魏碑体,刚峻雄健,耐人寻味。
城隍楼的戏楼悬挂有两副楹联。一副是:
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
新声传旧事,休认作暮鼓晨钟。
戏楼是演戏的舞台,这副楹联强调了戏剧的教化作用。戏中的人物都是演员装扮的,是假的,但表现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具有警世作用,不要以为剧中的人和事是虚幻的镜中花水中月,,也许我们身边有就有啊。应该思考其现实意义。
戏楼的第二副楹联是
声情惊愚,开场日即收场曰,
高台教化,戏中人亦世上人。
第二副更进一步强调戏剧的教化作用。是演出戏剧为了唤醒世上愚昧的人,观众由戏剧的开场收场要反省人生的开场和收场。戏中人即世上人,戏居中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发生,戏剧中的人物影射的是现实中的人物。
城隍殿门前的楹联: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这副楹联告诉人们立身行事的基本态度。应该保持最高尚的品德,不因只达到一般水平境遇面失望,不因生活幸福指数只达到下等而灰心。人生处事要在站在高处,要坐在平稳的地方,要走宽阔的道路。不要走险路邪路。
城隍殿内有四副楹联,
第一副是
金神法像三千界,
玉女明妆十二楼。
城隍庙本属道教系统,这是借用佛教术语,金神指城隍的塑像,法像是圣像,玉女是仙女,这特指城隍奶奶即送子娘娘,三千界指大千世界。十二楼,十二是吉祥的数字,十二楼指吉祥的地方。大意是城隍的神像非常高大,顶天立地。城隍奶奶住的是非常吉祥的高楼。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
性天中有化育,触处都鱼跃鸢飞。
这副楹联告诉前来拜神的信男信女,只要自己心理行为上没有“风涛”,有化育,受到教化地影响,那么你的处境自然在“青山绿树”中。你的前程就会像“鱼跃鸢飞”,大有作为。
第三副楹联是:
甲观度乙声,六代文章新写照,
寅钟醒午梦,三春花鸟旧排场。
这副楹联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变迁。说城隍庙作为道观,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像六代的文章一样不断更新,寅时是黎明三到五时,午时是上午十一时到一时,朝代的更换,历史是不断的重复。新朝代的三春花鸟,都是再现旧时代兴时的场景。
第四副是: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可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无一尊不晓得田自心来。
这副楹联通俗易懂,上联好像是说,要人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而下联实际是说敬神不如种植自己善良的心田。
后殿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这是引用道德经的语句,是讲辩证法,最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最方正的形体反而没有棱角,最艳丽壮观的形体没有形状。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前殿和后殿的楹联主要由书法家左子军和吕肇两位书法家书写,或隶或楷,庄重严肃,大气磅礴。我记得当时左子军是馆长、吕肇是副馆长,他们两人为诸神塑像,为建筑制作楹联,在城隍庙的维护和优化方面作了很多工作,真是功不可没。
最后说说钟楼和鼓楼的楹联。
钟楼
钟鸣贺吉庆,
盛世颂太平。
鼓楼
鼓声和风起,
楼台映月明
这两副楹联对钟鼓的声音作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浑厚绵长的钟声和雄壮有力的鼓点,随风传播,在明月的映照下,东西呼应,合奏出优雅的音乐,是对新时代的歌颂,是催人奋进的交响曲。
这两副楹联在对仗和平仄排列方面有欠推敲。“钟鸣”是主谓词组,“盛世”是偏正式合成词,两词不对仗。再这两副楹联没有注意平仄排列规则。按平仄可以是:“盛世歌吉庆,洪钟颂太平。”“鼓点和风起,楼台映月明。”
这最后两段算是多余的话了。
补记:
有一道石牌坊上面是明代名臣温纯所写的匾额“陟降在兹”。意思是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或下地狱都在这里由城隍决定。
东西两侧方柱上还刻了一副楹联:
福善祸淫万里高悬日月鉴,
锄强扶弱千年永奠山河图。
这里的“福善祸淫”和“锄强扶弱”是互相对仗的四字词组。“福”和“祸”都当作动词用。和“锄”“扶”两个动词分别对仗。“福善祸淫”是说施福于善良的人,䧏灾于奸淫的人。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城隍在万里广阔的土地上,像日月高悬明镜,看的清清楚楚,施福于善良的人,䧏灾于奸淫的人。下联是说城阴千年来专门铲除欺压人民的强者,扶助受压迫的弱者。这样永远保护山河的版图,国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