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瑶 八(6)班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4509ab30338f47e2af072157bfcfb487.png)
苏东坡,家喻户晓的一代大文豪、政治家、艺术家。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均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超凡脱俗。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诗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横跨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今天,咱们暂且不说这些,我们来聊聊苏东坡的朋友圈。
众所周知,苏东坡生活在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他的朋友囊括四海,群星闪耀,上有天子朝堂,下有山野农夫,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No.1 苏辙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dc8ff740cff41e1aada6bb2cc12a0a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e84ad407e2b499ab3ed105943640fb7.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皓月当空,恰逢万家团圆的中秋夜,词人和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未曾谋面,思亲之情涌上心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把一轮明月当做倾诉者,与天发问,盼望其弟能够感同身受,天涯明月共此时。正如词人所言:“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之情,手足之爱,读来至今让人感动。
还有那句很有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从不吝啬对苏辙的夸奖,“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而且一直为弟弟感到骄傲,甚至觉得弟弟的文才在自己之上——“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苏轼有一篇《稼说送张琥》,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出处。这篇文章结尾最后一句是“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感觉真的是时时刻刻牵挂着弟弟。
虽然苏轼是兄长,但性情单纯,不如弟弟沉稳、懂人情世故,心理上也有些依赖弟弟。
乌台诗案苏轼被诬陷入狱,觉得自己大概是活不下去了,给弟弟写了首绝命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当时苏辙一边帮忙照顾苏轼的家人,一边拼命为哥哥奔走求情,甚至上书说自己愿意辞官,但求哥哥不死。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后来被贬儋州(海南岛),临终前,一直心心念念着没能见弟弟最后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他去世以后,苏辙给他写了一篇《祭亡兄端明文》,一年之后又写了一篇《再祭亡兄端明文》,里面有一句“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日予二人,要如是终。”
《宋史·苏辙传》中对他们兄弟俩关系的评价是“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患难与共,兄弟情深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78b6bacb64c455dabd513a3dadcc4d6.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39e6d1dbeab4f019576dbb1ca89efaa.png)
No.2 欧阳修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dc8ff740cff41e1aada6bb2cc12a0a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e84ad407e2b499ab3ed105943640fb7.png)
欧阳修与苏轼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文人,同时也是北宋文坛闪耀的双星,他们既是师生,又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以说,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之恩,苏轼早年的成名,离不开欧阳修的支持。
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启程赴京赶考。
苏轼在礼部应试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引起了京师轰动。他在文中写道:尧、舜、 禹、 汤、 文、 武、 成、 康之际, 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春秋》之义, 立法贵严, 而责人贵宽。 因其褒贬之义, 以制赏罚, 亦忠厚之至也。
参评官梅尧臣一看到此文,立即被文章流畅的语句、飞扬的词藻和其中的纵横之气所吸引,认为有“孟轲之风” ,又将这篇文章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看到文章后,大喜过望,认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欧阳修一向爱才、惜才如命,本欲将这篇拔擢为第一,但又恐该文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劝说同样主张将这篇文章录为第一的梅尧臣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结果阴差阳错,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东坡所作,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文章。
也正是欧阳修对这一纸文书的“一眼万年”,再加上这一段“张冠李戴”的小插曲,才让苏轼可以顺风飞翔、借势成名,开启他那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之路。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看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欧阳修不仅不嫉妒,还为其让路。
正如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欧阳修的评价:“如果我们每个王朝、每个时代,都多几个欧阳修,那就会有更多的苏东坡涌现出来。”
欧阳修是苏轼仕官人生的灯塔, 他的知遇与举荐开启了苏轼的仕途,他的精神引领着苏轼前进, 从崭露头角到备受关注, 苏轼受教于欧阳修门下十六年,相知相识二十八年,这份师生情谊千古流传, 至今仍被后人所赞颂。
一生知己,儿时偶像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78b6bacb64c455dabd513a3dadcc4d6.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39e6d1dbeab4f019576dbb1ca89efaa.png)
No.3 黄庭坚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dc8ff740cff41e1aada6bb2cc12a0a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e84ad407e2b499ab3ed105943640fb7.png)
在苏轼的朋友圈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和他的学生黄庭坚,甚至可以说“有一种友情叫苏黄”。
苏轼跟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诗书画上都造诣匪浅。而他俩在相处的时候,反倒没有师生的刻板教条。最有意思的就得聊聊他俩直接“互相攻击”了。属实是,“无聊的人生平平无奇,有趣的灵魂互相攻击”了。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黄庭坚长枪大戟、 绵劲迟涩的书风, 体现在其作品上就是丰富的“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视觉效果, 不拘一格、纵横舒展。所以苏轼吐槽其字“死蛇挂树”。
而苏轼的书法用笔丰腴、用墨肥润;结字扁平, 错落有致,因而黄庭坚吐槽他的字犹如“石压蛤蟆”。
“死蛇挂树”,与“石压蛤蟆”同出自王羲之所作的《笔势论十二章》“字之形势…不宜伤长, 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这正好反映了字之形势的两个极端,也反映了“苏黄”二人的书风各有千秋。
然而,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能在一个人仕途受挫、贫困潦倒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人,才是一生的莫逆之交。
在苏轼身陷乌台诗案,面临牢狱之灾时,黄庭坚人微言轻,无法为苏轼做些什么,而自己也要因和苏轼有过唱和之作,接受别人的审问,况且两人当时还未曾相见,他完全可以和苏轼撇清关系免罪。
可他偏要说:“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结果连累自己也受了罚。
苏黄之情谊,超乎师生之情分,知己之相惜,已然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
最佳拍档,良师益友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78b6bacb64c455dabd513a3dadcc4d6.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39e6d1dbeab4f019576dbb1ca89efaa.png)
结语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dc8ff740cff41e1aada6bb2cc12a0a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e84ad407e2b499ab3ed105943640fb7.png)
苏轼与朋友们的足迹遍布天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豪情,这些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也让我们从这份友谊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繁荣。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