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淳安竹马),浙江省淳安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淳安竹马始于南宋,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传统舞蹈。竹马分红、黄、绿、白、黑五种,常由三男两女或两男三女组成,以古装人物装扮,跳、走(阵)、唱、念俱佳,步伐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舞蹈尤其是竹马类舞蹈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淳安竹马起源于南宋,南宋《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均有关于竹马舞的记载。至明代,淳安竹马盛行各乡。《睦剧发展史》中有如下表述:“清顺治十五年(1658)《淳安县志》载:‘元夕在市迎灯,在乡迎烛,各会聚鸣锣鼓以迎傩神。’旧时的淳安县域,正月十二迎贺神,设高跷……跳竹马等,其歌舞演出颇盛,即使是淳安的乡间农村,迎神赛会也与市镇相仿,演出活动繁多,尤以跳竹马为主。”至康熙年间,采茶戏传至淳安,这门艺术与竹马相融合,出现两脚戏竹马班,一旦一丑跳竹马。清末民初,发展为三角戏竹马班,增加了“生”角,经常是先跳竹马,后唱小戏。期间较出名为“跳盔头”,演员戴盔帽穿龙袍战甲,红马扮孔明,黄马扮刘备,绿马扮关羽,白马扮赵云,黑马扮张飞,依次出场表演。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红、黄、绿、白、黑五色竹马,其中头马为红马,二马为黄马,三马为绿马,四马为白马,五马为黑马。
表演者把竹马捆扎在自己的前后腰间,形似骑马。表演时,每位左手抓马颈,右手提马鞭。淳安竹马表演方便、灵活,不受时间、环境、地理局限。表演可在舞台、广场、农家厅堂,还可一边踩街一边跳。竹马表演突出“跳”字,其基本步法有:快步圆场、快步直行、快步跳跃、侧身搓步、马步倒退、两蹄及前踢腿等。其队形变换和阵式多,有三马花、梅花阵、双马齐跃、马失前蹄、铁索链、单马花、扬鞭催马、双马对啸、五马绕柱等,少则几十阵,多则108阵。
2005年,淳安竹马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014年11月11日,浙江省淳安县申报的竹马(淳安竹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