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绛州鼓乐为央视春晚开场
央视2024春晚开场是绛州大鼓,气势恢宏,别开生面,令人欢快愉悦,精神为之一振。演出者是山西新绛县鼓乐团。天南海北的新绛人感到欢欣鼓舞,自豪骄傲。难忘的2024央视春晚
!不少人问,绛州大鼓为啥这么牛?特发表26年前解放军报发表的郑怀盛文章《绛州大鼓 扬威振武》,向大家介绍一下绛州大鼓的由来与发展。
绛州大鼓 扬威振武----绛州鼓乐观赏记郑怀盛听说故乡绛州鼓乐团晋京演出,而且是在中国音乐的最高殿堂北京音乐厅表演,作为一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兵,心中充滿着亲情,怀着自豪感带全家人前往观赏。开幕前,我激动地向周围的人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家乡的鼓乐。山西是鼓乐之乡,新绛更是音乐之乡,《辞海》载称:“锣鼓杂戏(主要以锣鼓作伴奏)起源于山西绛州”(即今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从接壤的丁寸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推测,远在6000多年以前,这一带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历经世代传承,唐代盛极。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刚在长安称帝,他发迹的山西即为刘武周集团占领,锋芒直指长安;年仅23岁的秦王李世民,临危受命,率部在新绛柏壁坚营蓄锐4个多月,亲“擂大鼓”演兵,屡屡出击得手,在敌向北逃跑首尾不能相顾之时,连续突击,半个月时间就收复了河东失地;大获全胜的唐军班师回朝途经柏壁,“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曲。”可见,绛州鼓乐源运流长,宋、元、明清以迄近代现代当代,经久不衰,声名遐迩天下。我在记事的时候,就听到过许多充滿乡土味儿的赛社方面的俗语:“南锣鼓,北踩板,北张有台好乱弹(蒲剧)”“西岸的棍,东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绕的欢,八甲的锣鼓震破天”,可见锣鼓在新绛赛社中地位的重要。家乡的锣鼓,有花敲鼓、穿箱鼓、车鼓。嘿,车鼓是最带劲儿的:直径1米以上的两面大鼓,横斜置于大车前后两端,剽悍骄健的擂鼓手和锣、钹等“十样景”伴奏者围绕鼓旁,每车由十几匹以至二三十匹清一色的佩戴着装饰品的骡子或犍牛拉着,具有一种披甲执戈和象征军威的“战阵之形”,奔跑起来,锣鼓声,车轮声,蹄踏声,铃铛声,人喊马嘶,“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啊,幕开了;哇,久违了!从军35年不曾见过的绛州大鼓。舞台上,巨型帅鼓居中,将鼓,校鼓,卒鼓,分列两旁,好一副威武壮观的气魄。隨着《牛斗虎》《滚核桃》《走绛州》曲目的演奏,那粗犷浑厚、炽烈洒脱、刚劲奔放的鼓声,使人强烈感到胸中激荡起黄河儿女们那蕴藏着的雷霆万钧的力量。尤其是《秦王点兵》《得胜回朝》这两个传统曲目,艺人们运用娴熟的擂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碰、滚鼓棰,蹭鼓皮,打鼓架等多种艺术手段,以雷鸣风啸之声、龙腾虎跃之势,形象地展现了秦王李世民率兵出征、挥师北伐的宏大场面,转战河东、平息叛乱的大无畏精神,得胜回营、与民同庆的欢腾情景。激越的鼓点,磅礴的气势,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把当代人改革开放的气质与中华民族敦厚朴实的品德融汇在一起,令人为之倾倒,观众们一次次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谢慕了,观众们舍不得离开,许多人聚于台前,跑上台去,同演员们亲切交谈。从率团晋京的运城地委宣传部部长王大高同志(原新绛县委书记)口中得知,山西绛州鼓乐团是以农民和青年民兵为主体组建的半农半艺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自1987年6月成立以来,8上省城,6进首都,曾赴上海、广州、南宁等地表演,去年分赴香港、澳门、台湾巡回演出,还出访参加了丹麦奥尔胡斯“在东方”艺术节,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在世界艺术中,是“抢”去日本“丫鬼太鼓”专美于前的“一路奇兵”。新绛县委宣传部长刘文豹介绍说,绛州鼓乐团已经成为新绛人民的掌上明珠,由于他们的成功演出,大大扩大了新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在凝聚振奋人心、内联外引扩大开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处,沟通了与邻县乡宁县群众的感情,加快了“新绛~乡宁公路”建设的步伐,“广州市运城苹果市场的开发,是从绛州大鼓来穗开始的”(广州市领导的话);远处,密切了与境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联系,这次在京演出期间,又有亚、欧、北美五六个国家表示邀请访问表演的意向。围在帅鼓面前的观众问:“这就是那面‘天下第一鼓’吗?”。59岁的帅鼓手郝振华(化妆得特别像关羽)这个典型的河东大汉深情地说:“不是,这个鼓面是2.5米,鼓腔也是2.5米。那面最大的2.65米x2.80米的大鼓,留在台湾了,滿足了台湾人民的恋故(鼓)、思故(鼓)之情。现在我们正准备再作一面2.66米x3.0米的特大鼓。”我抓紧时间向艺术团团长王秦安(我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绛州大鼓演出时的威帅劲儿,作为军人总感到一种特殊的共鸣,请问:当前鼓乐同军队与国防有何缘渊?王秦安,这个世代生活在柏壁“秦王堡”的河东汉子,紫堂色面皮(相貌酷似门神秦琼),略一思索,介绍说:我认为鼓是与军队同时诞生的,在古代是战鼓,又是令鼓,是振奋军心的思想武器,“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张飞击鼓、关公温酒斩蔡阳,讲的都是鼓的作用。古代把军中乐器大鼓和小鼓,叫做鼓鼙,“听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鼓是随着军队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从步兵发展到骑兵,便有了战车,有车载鼓,欲称车鼓。有了水军,便有了船载鼓,南宋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传为佳话。现在我们军队现代化了,鼓仍然没有离开军营,我们鼓乐团成立后到驻军营区搞军训,看到连队俱乐部都有一套锣鼓,可见鼓乐是军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知道要打好鼓,就不能离开军队,所以我们去学军,还组建了鼓乐团民兵连,实行军事化管理。我们鼓打得好,离不开解放军的帮助,如有机会,我们真想去驻地以外的部队多打几场,交流感情,相互激励。我说:世代相传的鼓乐,威武雄壮、昂扬激越的鼓声,看来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一个标志,是鼓舞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团长会心地哈哈大笑:我们俩所见略同。郑怀盛,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大校军衔,曾任《中国民兵》杂志主编、《中国国防报副社长。著有《梦妖娆》《敌后战场》《钢铁团记忆》等20余部。此文他是1996年3月24日记于北京音乐厅。载《解放军报》1996年4月x日。(杜印霞、郑京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