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位于山西忻州市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岩村,该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岩山寺最为著名的是壁画,壁画为金代宫廷“御前承应画匠”王逵,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创作于该寺文殊殿内,其它已毁,现存壁画面积98.11平方米。构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满幅构图形式,比例适中,工笔精细,淡雅古朴,具有浓郁的北宋院体画风格。
文殊殿西壁内容为释迎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亦称佛本故事东壁内容为释迎牟尼“前生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和变佛经为图像的经变故事北壁内容为经变故事和七级浮屠舍利塔南壁残留小部分为释迎牟尼说法图。岩山寺壁画作为五台山佛教艺术的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断学习、吸收其它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艺术的精华,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珍品,它已经不是对印度佛教艺术简单的模仿或翻版,而是在印度佛教艺术、西域佛教艺术、凉州佛教艺术、中原佛教艺术及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下对自己所具有黄土气息的壁画艺术的再创造。
岩山寺壁画描绘有大量的宫院城池、亭台楼阁、塔寺阔观、围廊门庞、桥梁涵洞、作坊农舍等,几乎占其一半壁面,并充分展现出宋金时期古建筑的各种形制。建筑艺术的形象是巨大的,强烈的,它的崇高之美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这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宋金建筑艺术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我们知道,在五台山这片“佛土圣地”上,其寺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地区。
据国家文物部统计表明,山西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宝库,元代之前的古建筑,山西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古建筑绝大多数为佛门寺院。而五台山又是山西古建筑的密集地,寺庙当中有多种多样的建筑样式,唐宋金元等历代的就为数不少,岩山寺即是其中之一,其建筑价值与壁画价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艺术历来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壁画艺术亦不例外。岩山寺壁画作为一种历史范畴的艺术形象来讲,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具有传统壁画所不同的美学性质。
因为岩山寺壁画的创作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地别出心裁,而是人类艺术活动自身发展的反映,亦是宋金时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反映。岩山寺壁画构图壮观、布局严谨巧妙、技法娴熟、设色妍雅、神态逼真,是宋金院体画的佼佼者,就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表现来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岩山寺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岩山寺壁画所反映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物活动,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