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313班白晨甲】身边的文化遗产

花开花落
创建于02-15
阅读 4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化,是我们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文化,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文化,让我们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操。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因此,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五寨县、神池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歌舞。它主要由4名“丑花”和4名“丑鼓”共8个角色表演而得名。

  据说八大角秧歌产生于元代末期,农民为了反抗压迫剥削,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装扮成各种人物,怀揣短小兵器,以化了妆的“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以后根据此故事形成了这种表演形式。

        八大角秧歌除丑鼓和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的多以变队形图案取胜。其活动方式除“过街”、“踢场”与其它秧歌相同外,还有一种“会班”的表演形式,“会班”的表演形式约有三种:
  一是几个秧歌班在同一个大圆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得心应手的场图,如同唱对戏一样。

  二是同在一个圆圈内,各自推出唱曲艺人,进行“四六”句的即兴唱曲比赛,双方或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或相互出题,既想难住对方,又不能伤了两家的和气,还要赢得围观者的掌声和喝彩。民间称此为“赛演”。

00:17

  三是全体秧歌班会合在一起共同踩一个队形图案,如“五马破曹”,多时需用几百人一起表演,少时也需六十多人。

00:36

  八大角秧歌既有汉族舞蹈飘榷旋转等踩花技巧,又有蒙族舞蹈扭腰操肩、豪放粗矿之韵味,鼓点铿锵激昂,舞姿刚柔并济, 表演形式特别而著称。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青少年要为身边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 4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