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关于创立郭兴福教学法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一代军人奉献国防建设的故事。
秋天,就像一位悠然的画师,缓缓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挥洒着斑斓的色彩。中山门外,在古老的城墙脚下,月牙湖畔的廊亭里,几位七旬老人正坐在那儿,被深秋的暖阳和徐徐的秋风轻轻拥抱。他们不是在观赏秋景,也不是在散心,而是兴致勃勃地交谈着,缅怀着一段已经淡出历史的记忆。他们充满激情的声音在清澈的湖面上回荡,与远处的城市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话语中不时地飘出一些旧时的词汇,如“郭兴福教学法”、“单兵训练”、“大比武”,这些词语在现代人的字典里已成为遥远的传说,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并因此唤起了一段尘封的记忆。路人投来好奇甚至疑惑的目光,心中猜测,这些老人一定有着不凡的经历,或许曾是军人,或者至少是深谙军事的军迷。
的确,他们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发小,也是共和国的第二代军人。他们的父辈们,虽然不是在同一时期投身革命,却在上世纪60年代,同时参与了一场伟大的军事训练改革,创立和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几位老人就是当年步兵第100团团长任保俗的女儿任群、陆军第12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的女儿宋秀香、步兵第34师后勤部长杨述新之子杨川华、步兵第34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之子吴沿兵和儿媳孙丽华。
郭兴福在进行教学示范
的确,他们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发小,也是共和国的第二代军人。他们的父辈们,虽然不是在同一时期投身革命,却在上世纪60年代,同时参与了一场伟大的军事训练改革,创立和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几位老人就是当年步兵第100团团长任保俗的女儿任群、陆军第12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的女儿宋秀香、步兵第34师后勤部长杨述新之子杨川华、步兵第34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之子吴沿兵和儿媳孙丽华。
岁月如梭,60余年悄然流逝,父辈们都已仙逝,只留下这些后代在秋日的阳光下重聚,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那些久远的往事,回忆着当年军营里嘹亮的军号声,谈论着那个生龙活虎的大比武年代,他们以自己的父辈为我军的军事训练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感到骄傲,钦佩父辈为创立郭兴福教学法而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努力。当年的父辈犹如辛勤的园丁,培育着“郭兴福教学法”这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是站在郭兴福背后辅助他前行的战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精神,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军事训练的一段传奇。他们是郭兴福教学法的创始人,也是郭兴福教学法的传播者。正如郭兴福自己所说,他的成名是军、师、团各级首长、机关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