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心耕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历史感应 |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创建于02-14 阅读219
点击上方聆听 历史感应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古今世人,读书做官,有两种不同的品格:一种志在世间繁华,追求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居官为政,处处为饱囊私欲打算。因此临财苟得,终成贪官污吏而遗臭万年。


一种志在以一己所能,服务国家人群,立朝当政,处处为利国福民着想,无暇考虑自身温饱,终成正直不阿之名臣,其道德、声望、功业卓然于世,成为千秋盛誉之美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名相王曾,看看他的故事。


王曾是宋朝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字孝先,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王宗元抚养长大。少年时代的王曾才思敏捷,学习勤奋、刻苦认真,他的文章远近闻名。王曾参加科举考试,分别取得乡贡试、礼部会试和金殿廷对的第一名,获得解元、省元、状元,连中三元的嘉绩。后官至宰相,被人誉为“三元”宰相,在灿若繁星的古代科举时期,能够取得这么殊胜的成绩,即便众多士子也殊为罕见。
明代禅宗大德云谷禅师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连中三元的王曾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王曾在获取乡试、会试第一后,便去往京都参加礼部廷试。途中听见有母女二人,哭得非常悲切。王曾询问其邻居后得知,母女二人欠了四万官债,因家中贫困,无力偿还,无奈只有将女儿卖给商人来偿还债务。从此母女就要远别,故此哀伤痛哭。王曾听了,十分怜悯母女的处境,便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在官宦中往来,你们母女也有相见的机会。”
于是拿出银钱让母女二人退还给商人,并清偿所欠的官债,约定三天之后前来迎娶她女儿。过了三天,王曾并没有来迎娶,这位母亲便到王曾住宿旅馆询问,旅馆主人对她说:“那位书生已经离开了,留下一封书信,托我转交给您。”可是书信里并没有提到还钱娶亲的事情,只是让母亲为女儿选择好婚配人家。母女二人这才知道她们遇到的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是有心相助她们,这令母女俩感激万分。王曾禀性仁慈,见人急难,施以救济,绝无望报之心,而天道好还,果报也就无比殊胜。
王曾到达京都后,在礼部应试和殿试应对中,都名列第一。于是,王曾便写信向叔父报喜,他在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不久,王曾便启程准备回乡。家乡的府官听说了,便派人吹奏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说后,便悄悄换了衣服,骑着一头小驴子从其它城门进城,直接去拜见府官。府官很吃惊,因为前往迎接的官吏还没有回报。
王曾说:“我侥幸得了状元,怎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迎接呢?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瞒过欢迎的人群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地赞叹说:“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啊!”王曾归来后临门道贺的亲友络绎不绝。有亲友对王曾说:“恭喜士子,状元及第,今后一生吃穿享用不尽了。”不料王曾态度严正地回答说:“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温饱,难道做官,就是为了讲求个人的温饱享受吗?”“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王曾身行仁义之道,亦用仁义之道事君。
景德元年(公元一〇〇四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王曾提出不要在国书中自称南朝,称辽为北朝,但当时国书已经送走,最终没有更改。签订盟约后,宋真宗志得意满,认为达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于是暗中授意在各地制造“祥瑞”,为自己前往泰山封禅造势。王曾劝谏宋真宗说:“这是国家承平所致,希望陛下不要居功自骄,否则他日如果出现灾祸,就难免众人议论了。”宋真宗并未将王曾的话放在心上,反而下诏耗费巨资,大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当时被形容为:“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群臣们都不敢多言,唯独王曾直言进谏,列举出五大弊端反对修建宫殿。
宋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草拟遗诏,上书:“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坚决不同意,认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已经是国家的不幸,用“权”则表明太后只是代理国政,随意增减,会导致朝廷动荡。在他的坚持下,“权”字没有去掉。宋仁宗即位后,王曾迁任礼部尚书。当时群臣讨论刘太后临朝礼仪,王曾建议采取东汉旧例,即太后坐在皇帝的右手,垂帘奏事。
宰相丁谓却只想皇帝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平时有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参议决定,一般事项则由权倾朝野的宦官雷允恭传奏给皇帝和太后。王曾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权力归属宦官,将是灾祸的开始,但丁谓却不听。不久后,雷允恭因“擅移陵穴”罪被处死,丁谓也由此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彼时真宗驾崩不久,宰相丁谓获罪,朝廷内外一片混乱,王曾成为朝廷安定的重要大臣,史书上说他“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
由于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王曾常常得罪皇亲贵胄,曾被三次罢相贬官,到地方任职。但不论官职大小,王曾始终保持初心,一心为公、一意为民。王曾一生俭省节约,反对奢侈豪华、铺张浪费。待客从不讲排场、摆阔气。还不准家人穿华丽的衣服,每见家人着衣华丽,即瞑目曰:“吾家素风,一至如此。”然而崇尚节俭的王曾,却十分乐善好施,体恤民苦。明道二年(公元一〇三三年)山东大旱蝗灾并发,粮食极其短缺,他就将在青州老家多年积蓄的粮食,拿出数千斛来救济灾民。
王曾不仅爱民如子,而且唯才是举、举才为公。范仲淹就是被王曾举荐到朝廷做官的。他推荐提拔人才,并不图被报恩,这些人往往都不知是被王曾荐举的。唐代名相王圭这样评价王曾:“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天不变,道亦不变”,以身行道的人,注定“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童蒙宝典》| 传统文化童蒙读本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data-type="gif" data-w="300" width="30" data-imgfileid="308747873"/>阅读原文,请购《童蒙宝典》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阅读 219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