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不能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不敢触碰的乡愁”。类似的话语,对于部分城市人,它是文案、是情绪、是表达,是文艺小清新;但对于曾经的乡村少年,它却是真真切切的生存、是无所适从的生活、是无能为力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感受的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今天就《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的阅读,我们一起来谈谈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否可以为乡村少年的乡愁,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和努力。
2023年12月21日下午,196班全体学员在导读专家杨斌教授的专业引领和深度解析下,主持人夏明星老师和七位学员,将阅读的收获,细细道来。分别从各自的题目出发,结合书籍和实践,深刻又不失生动地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乡村教育”的思想盛宴。
研讨题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哪些?
拾南妹老师: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但在我国,乡村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和问题。其中她提到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三是学校设施和教学条件差;四是留守儿童问题;五是家庭教育缺失;六是教育观念落后;七是乡村文化传承缺失。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拾南妹老师提出了以下一些措施进行改进: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二是提升师资力量;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四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五是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六是发展乡村文化等。
研讨题二:乡村学校有必要设置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吗?如果有,校本课程的设置如何体现“乡土性”?
陈杨老师:乡村学校是非常有必要设置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其原因在于:1.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2.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在设置校本课程时,为了体现“乡土性”,陈杨老师提出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当地资源;二是结合当地文化;三是.强调地方特色;四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邀请当地专家和艺人参与教学等。
研讨题三:乡村教育重建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您认为,目前乡村教育重建的途径有哪些?
陈姣老师:乡村振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文化使命。乡村教育重建可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培养乡村少年;改善自然条件,共建美好家园,寻找文化根基,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陈娇老师以一线教师的身份,提出了目前乡村教育重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及相应的建议。
研讨题四:从重建乡村教育的角度出发,您认为,重建后的乡村教育同以往的乡村教育相比,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或完善?以使重建后的乡村教育更符合乡村社会的需求?
苏正艳老师:结合刘铁芳教授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从重建乡村教育的角度出发,她认为重建后的乡村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或完善,以使重建后的乡村教育更符合乡村社会的需求:一是重视乡土文化传承;二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四是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五是加强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六是促进家校合作;七是关注乡村教育公平等。
研讨题五:如何去理解乡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延伸这一论断?依照您的观点,在今天,乡村教育应该如何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
朱艳老师:理解乡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延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三是教育改革与创新;四是教师培训和支持等内容。
乡村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育资源;二是.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加强与城市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培养乡村教师的本土化意识;五是促进教育公平等。
研讨题六: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乡村学校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
李瑛老师:结合乡村振兴的背景,她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乡村学校的价值和功能:一是传承乡土文化;二是培养乡村人才;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四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五是促进乡村教育公平;六是开展乡村教育改革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研讨题七: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如何看待乡村教育、乡村社会与乡村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吉老师:结合她个人在教育行业的工作实际,张吉老师认为乡村教育、乡村社会与乡村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及启示:一是乡村教育是乡村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二是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三是乡村青少年未来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四是乡村教育应关注乡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五是全社会应关注乡村青少年的成长。
我们在关心“好”的乡村学校,也是在关心“好”的教育,要让乡村孩子拥有健康的童年,拥有活泼的生命,拥有更高的梦想,让他们走出去,还始终能够把心系在乡村,关注乡村。好的教育灵魂就是以乡土立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见他们的未来,并且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民族的未来。
编辑:闻婧含、玉光叫
审核:196班班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