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六朝古都——南京。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许许多多名胜古迹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明城墙、夫子庙,十里秦淮……
南京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 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2023年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
这个假期我就参观了南京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有三个校区,我选择了历史最悠久,最有特色的四牌楼校区。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南京市中心,东枕钟山,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山湖相映,万木竞翠,环境优美。曾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
东南大学校训是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或原则,不断地革新和完善。
东南大学在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6年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学校低调的南门并不显眼,好几次路过一个不留神都错过了。但字门额上的“东南大学”四个字却不低调,采用的是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圣教序碑》的亲笔。
走进大门给人视觉冲击的两排高大的梧桐树构成的中央大道,这条中轴线直指涌泉和大礼堂。梧桐是南京的市树,是引凤之树。梧桐树象征着高贵和智慧。透过梧桐看见的一定是东南大学乃至国立中央最标志性的视角与景象。
大礼堂:其主立面采用了三角顶山花与爱奥尼亚柱共同构图,组成了一个古罗马式的建筑造型,上面一个钢制的圆形穹顶和一个八角亭式的宝塔顶。中西合璧的风格使得大礼堂成为了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这个上世纪20年代建成的大礼堂,曾经作为《开国大典》里会议的取景地。建筑前的喷泉后建作纪念用途,刻有碑文。整个建筑有方有圆,兼收中西,是东南大学建筑系一脉相承的精神符号,更是国立中央一脉相承的精神符号。
时至今日,国立中央分散开的九所院校仍然关系深厚,在从正门来到礼堂前的路上,如果向右手看,会发现此鼎是为庆祝国立中央120周年,赠送给国立九校的礼物。象征威望与地位。
体育馆: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做过演讲,徐志摩现场翻译。
这里有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西合璧的建筑加上满校园繁盛的树木,使得整个校园别有一番风味。而惊艳了时光的众多民国建筑,荟萃了中西文化,体现时代的变迁。四牌楼不仅接受着游人的赞美,更牵扯着每一位学子的心。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许多电影取景地《致青春》《七月与安生》《建国大业》《人民的名义》《少年班》都有东南大学的镜头。
镇校之宝:六朝松。它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六朝时期梁武帝亲手种植,是东大人的精神图腾,“千岁老人”见证百年辉煌。它矗立在梅庵南侧,被两层铁栅栏“保护”着,两侧架着粗粗的铁杆,远远望去像一位拄着拐杖的倔强老人。走近一看,还有两根小钢管和三个铁环共同支撑着它,钢管直插入树干,露出黑漆漆的树洞,让人不禁心惊。站在栅栏边探身细看,发现古树的树皮已经裂开,中间是灰白的颜色。古树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完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为了支撑树干,古树的内部被掏空后浇注了砂石。这株古树看上去非常老,整个身体都被搀扶着,外皮斑驳,长势衰落。但令人称奇的是,古树的树冠竟仍然枝叶葱翠,显示出一股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尽管低垂着,却一律伸向前方,仿佛不愿意失去斗志。
漫步校园,体会悠久历史的沉淀,感受浓厚学术的氛围,默念着止于至善的校训,总能让心静下来。
迎面走来一张张青春飞扬的笑脸、一群群活力四射、未来可期的大学生们。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正能量、神奇又治愈。我想,最让这些莘莘学子们难以忘怀的,除了这里一年四季碧波如镜的池水外,一定还有曾一起走过的那些人生中最美好的青葱岁月。
每一次走进名校都是一次激励。默默在心里设立了目标,希望6年后的我们,都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考入名校。
一起来领略秋天的东南大学,碧水蓝天,遍地金色梧桐叶,美得不可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