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神话长子,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长子县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并有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精卫填海
长子是精卫文化起源地,著名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就发生在长子县的发鸠山上。精卫本是炎帝神农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边采草,恰遇恶魔黑龙兴风作浪。女娃在骇浪中与黑龙搏斗,不幸身亡。死后的女娃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的精卫神鸟,每天从发鸠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酱填东海。千百年来,不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卫精神已融入到长子人的血脉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朱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炎帝桑梓,长子县是早期炎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地,长子县的山川湖泽、名胜古迹,都留下了鲜明的炎帝文化印记。上古时期,炎帝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以及疾病困扰,在长子的发鸠山上试尝百草,发现了连翘、灵芝等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在长子的羊头山上教民稼稽、耕种五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为此,炎帝被后人称为医祖、神农,长子被誉为中医药文化起源地和农耕文明起源地。今天,在长子的发鸡山、羊头山等地还有医祖庙、神农井、五谷畦等遗迹。炎帝尝草、神农传耕的故事在丹朱大地代代传唱。
三圣公主争位。长子发鸡山麓的灵湫庙,又称三圣公主庙。该庙的大殿内,供奉着炎帝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女儿瑶姬和精卫,精卫最小,却居中位。相传,太白金星下凡,为她们三个封神时,甚为纠结。因为,论功德,精卫应居中;论辈分,炎帝妻子应居中。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令她们分别挑选驴、骡、马骑着到达发鸠山,谁最先到达谁就坐主位。最终,精卫骑着驴最先到达,坐了主位;瑶姬骑着骡子第二个到达,坐了次位;炎帝妻子骑着马最后到达,坐了末位,形成了灵湫庙大殿内精卫居中、瑶姬和炎帝妻子分列两旁的神位格局。
风雨情缘,风雨情缘是著名的上古爱情神话。炎帝的大女儿叫瑶姬,她拥有施风的本领,被人们称为"风婆婆"。她的丈夫赤松子拥有布雨的本领,被称为"雨师师"。他们居住在长子县西北部的风婆山上,一起护佑炎帝部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留下了相亲相爱、生死相依的千古佳话。风婆雨师的爱情故事,教育人世间的夫妻同甘共苦、风雨相随、白头到老!
共工触山,据《淮南子》记载,著名的神话故事"共工触山"就发生在长子县的发鸠山。相传,共工是神农氏的后裔,为水神,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为火神。共工与颛顼水火不相容。共工为争夺颛顼之位,与颛顼发生争斗。最终,共工被击败后,怒而用头撞倒了作为天柱的不周山(长子发鸠山),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形成了今天西北高、东南底的地形风貌,及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自然现象。
尧王制陶,长子是尧王故里,自古就有陶乡之称。长子的宋村镇有一个陶唐村,这里便是尧王率领族人烧制陶器的地方。人们开始种植五谷后,随着谷物的增多,储存便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王在陶唐村发明了烧陶技术,烧制成了"陶坛"。"陶坛"不仅可以存放粮食,还盛水不漏,放在火上熬粥、煮肉也不会崩裂,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尧造围棋,长子是围棋文化起源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长子的南陈镇有一座棋盘岭,这里便是丹朱与帝尧博弈比试棋力、研究布阵之地。尧的大儿子名叫丹朱,丹朱小时候贪玩好动。尧王为了教育贪玩的丹朱,创制了一种静中有动变幻莫的游戏,游戏双方以博弈围猎为主,被称为"围棋"。丹朱从围棋中悟道,自己也慢慢变得成熟稳重、豁达大度,成年后成为长子的一位功绩卓著的部落首领。
彭祖救尧,彭祖是人们公认的长寿始祖、养生鼻祖,据说他活了800岁。帝尧时期,彭祖居住在长子发鸡山的紫霞洞,每日栽培药草。一日,尧王突发疾病,丹朱为他遍访名医,均无法医治,遂请彭祖救治。彭祖熬制养生汤,供尧王每日服用。一段时间后,尧王恶疾全无。据说,"长子猪头肉"的熬制秘料就出自彭祖之手。
羿射九日,帝尧时期上天出现十个太阳,花草树木枯死,百姓被晒得无法生活,尧王便派神箭手后羿带了十枝箭到上党大地射太阳。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为方便百姓生活,留下了一个太阳,并把剩下的最后一支箭插在了长子色头镇的紫云山上,瞬间,这支箭化作一棵白皮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紫云山上逐渐繁衍生长出一片茂密的白松林。现今,白松林被开发成白松坡公园,成为长子独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嫦娥奔月,后羿与嫦娥是一对恩爱夫妻。后羿射日后,后羿与嫦娥定居在长子丹朱镇的白云山上。为表彰后羿拯救苍生的功劳,西王母赐给后羿一丸长生不老仙药。后羿把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被他的徒弟逢蒙看到了。一日,逢蒙趁后羿外出狩猎前来抢夺,嫦娥为了保护仙药,便自己吞了下去。立时,她飘离地面、奔向月球,成为一位月亮女神。
丹朱筑城,长子因尧王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相传,丹朱到任长子后,为防洪水、防野兽、防强盗,率领丹城百姓修筑了一座周长20里的土建大城。在丹朱的治理下,丹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丹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熨斗台和白鹤观,长子县城北,有一个形似熨斗的土台,被人们称为"熨斗台",相传为丹朱所筑,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房建舍、开荒躬耕。一位云游道人听闻后,便前来捉弄吕洞宾,非但没有成功,反被吕洞宾的仙鹤衔起抛进城西北的八角琉璃井里。为了防止云游道人逃出来,人们用青石凿了一个大乌龟盖在了井上,又用一块青石碑压住了乌龟。后来,人们在井上建了一座白鹤观。从此、这白鹤观和熨斗台伫立城北、遥相呼应、吕洞宾与白鹤的神话故事也广为流传。
八仙相聚,长子县南陈镇的仙翁山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得道成仙之地,至今仙翁庙会仍久负盛名、香火旺盛。相传,张果老来到长子仙翁山(原名伞盖山)修道成仙,久未成功。一天晚上,梦见一位女神对他说:"不问去往,常思来路;方山参王,引尔仙途。"梦醒后,张果老便不辞辛劳、日夜寻访,九九八十一天后,终于在方山山顶避风台下发现了一对巨参。在品食巨参后,张果老终于得道成仙,张果老成仙后,众仙纷纷前来探望,便有了仙翁山八仙相聚之盛会。
大禹治水,上古时期,长子境内的漳河、雍河等河流洪水泛滥,丹地成为了"丹渊",很多人流离失所。大禹来到长子后,决心根除水患,他从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使得洪水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所治的漳河就是现在的浊漳河南源,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米粮仓。
女娲补天,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创世女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上破了一个大窟窿,天地脉气失常,人间洪水猛兽成灾。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决心把天重新修补起来。她把从天台山捡来的五彩石运到长子发鸠山,一块一块把天补齐,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使天地间恢复了宁静,人们又过上了平安祥和的生活。
崔珏断虎,崔珏为唐代贞观年间的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崔珏断虎"流传最广。唐贞观年间,一位良坪村的王大娘,来县衙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令崔珏下令将老虎捉拿归案,并开凿小西门带老虎入城。经过审讯,老虎被判给王大娘当儿子,为王大娘侍奉终老。从此,长子城便有了五道城门,老虎进城的门便叫"虎西门"。为纪念崔珏,人们在县城东街修建了一座崔府君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燕国都,长子不仅是秦汉四百年间的上党郡治所在地,还是西燕建国九年的国都。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在东归途中,发现长子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长子建国称帝,定长子为西燕国都。现今,长子的石哲镇有一个慕容村,原名为墓穴村,为西燕国君慕容永葬身之地这个村就是由慕容永墓的守墓人逐渐发展繁衍而来的。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最早称"锣鼓",俗称"家伙",使用锣、鼓、铙、镲等乐器共同演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铿锵激昂、刚劲飒爽,阵势庞大。威风锣鼓在长子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近年来,长子县高度重视鼓乐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202年,长子县隆重举办威风锣鼓大赛,威风锣鼓已成为长子文化产业方面的一张靓丽名片。
长子八音会,长子八音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萧、笛、管等八种乐器,奏出"八音",以吹奏为主,形成"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音乐特色。据长子县志记载:它起源于唐代,兴于宋代,发展于明清。至今,无论是迎神赛社、婚丧嫁娶,还是新春庆贺、元宵节闹红火,都必有八音会演奏。
长子名片,长子县是非遗聚集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民间民俗文化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现有非遗保护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0项,市级非遗23项。特别是长子理发遍布全国,长子炒饼、长子猪头肉、长子豆腐闻名三晋,长子鼓书屡获牡丹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大奖,风靡神州、走向世界。
天下第一锣,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2008年,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今长子县西南呈村一带的响铜乐器制作就已形成规模。特别是随着上党梆子、长子八音会、长子鼓书等地方戏曲、音乐的兴起,更加催生了长子响铜乐器的生产。此彩灯组展示的"天下第一锣"由长子县玖兴炉公司生产,直径2米,重达115公斤。
龙凤呈祥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