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音
玄奘(公元600年一664年),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儒学之家,排行老四,自幼聪明。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初备并呈现立宗的趋势,但佛教各宗派的理论学说,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玄奘心存疑惑,迫切想解决这些分歧。于是,他立志追根溯源,西行求法,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
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和两个徒弟帮助下,秘密出逃。他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一月后,凉州追捕玄奘的公文送达,州吏李昌为玄奘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催促他迅速启程。当时有位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并护送玄奘偷越边关。然而刚过玉门关,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前行,并生出杀掉玄奘的念头。玄奘明白他的意思后,极力打消他的顾虑并说服他回去,然后孑然一身一马,孤行步入茫茫大漠。
据记载,玄奘在玉门关外,独自面对瀚海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 现称“哈顺戈壁”, 唐时称此处以西皆为“域西”。)。这里是一片没有生命的荒凉世界,是“长八百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八百里沙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他向一位来去伊吾(今新疆哈密)三十余趟的胡人老翁打探。老翁坦率而善意的提醒:“沙漠之路非常险恶,艰险无措难以形容,除了孤独和寂寞的精神压力,更可怖的是大风流沙、高温缺水、瀚海沙漠、茫茫无际、前无人烟、后无来者。要过沙漠的人往往要结队而行,就这样都难免迷失道路。你一人独行,万万不可!”
老翁被玄奘的意志所打动,勉强表示赞同:“如果一定要去,就骑我的马,这匹红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次,非常健壮。老马识途,关键时能帮你度过难关。”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玄奘到达摩揭陀国王舍城。城东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也是世界佛教的最高学府。教学内容有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方面,常住僧人数万,当时的住持是精通一切经论的戒贤大师。
戒贤大师不仅是那烂陀寺内享有崇高威望的学者,也是当时印度佛教界公认的权威人物。他精通多种语言文字,能够流畅讲解各大宗派的经典理论,尤其擅长《瑜伽师地论》的讲解。正是得益于戒贤大师的悉心教导,玄奘才能够将大量珍贵的梵文典籍带回中国,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烂陀寺遗址(1)
那烂陀寺遗址(2)
那烂陀寺遗址(3)
那烂陀寺遗址(4)
玄奘在此跟随戒贤大师学习五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成为了那烂陀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位大德之一。在印度十七年间,玄奘遍游五印,亲践一百一十国,广泛参学,几乎学遍了印度所有佛教的大、小乘学说。经过此番参学,玄奘对瑜伽和中观融会贯通,在印度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就斐然的出国留学生。
到过这片废墟的人会看到遗址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挖掘,要根据玄奘的记载”。无论是从政官员,还是民间百姓,如果提到中国,他们第一个说出来的人就是玄奘。
玄奘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辑、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迁入此寺。
译经期间,他把印度佛法、历法、医学、逻辑学、艺术等传入中国,并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持《大乘起信论》的非中国撰述的学者,都以玄奘此译文为依据。他把《道德经》以及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介绍到西域,使西域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