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0日,我从北京办完了所有转业到南京的手续,上午刚下火车,下午我就赶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5-5号的宁海路派出所办理相关落户南京手续。记得当时经办的民警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让我报一下身份证号,我说我没有身份证,也没号(因当年参军入伍时我国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接着她好象又问了一句什么,因为说的是南京话,我也没搞明白,认为她问的是今天几号呢,就随口答了10月20日。后来没再问什么,就给我办好了落户手续。从此,10月20日也就成了我的身份证里出生日了,宁海路也就成了我生活、工作的所在地。
每一个初到宁海路的人都会被他的气质所折服。在南京没有任何一条路如宁海路一般,将校园文化、政商文化与市井街巷纠缠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宁海路全长1500米,如果宁海路有原点的话,应该就是我首个工作单位的江苏路广场的民国老楼了,这幢历史建筑曾是当年管理公馆区事务的第六区公所,山西路、颐和路、珞珈路、宁海路、江苏路……五路交汇于一点。明黄色外墙掩映在梧桐疏影里,温柔而美丽,大玻璃窗的四层小楼,与宁海路差不多年龄。午饭后,我常从单位由北走到南。也常站在办公室的平台上通视宁海路遮天蔽日的枫杨织就的满眼绿色,欣赏褶皱树杈上覆盖厚重的青苔,感叹岁月沧桑……。
今天,再次漫步在秋日的宁海路,总是让我有所思、有所想。无数次, 25年的生活就像宁海路上遮天蔽日的绿荫,岁月的故事,呼之欲出。
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有感情;熟悉了,就会自然觉得好。宁海路没有仅隔一路的湖南路商圈的繁华喧闹,也没有河西大街的宽阔,乍看上去有点小,甚至有点杂,但只要你细品起来,味道可就不一般哦。
宁海路,左拥上海路、汉口西路,右抱广州路、拉萨路,宁海路在中间显得更加沉稳和内敛。但绿树阴浓里藏着不少南京人的青春。宁海路一带三大高校环绕,南师大、河海、南大,还有二十九中、宁海中学、力小、南师大幼儿园......学校集中到不能再集中,教育资源硬生生把老破旧房顶到top价位。哪个南京人的学生生涯若能全部在这条路上完成,那是毋庸置疑的“学霸”了。马鸿逵公馆、黄仁霖旧居、刘嘉树旧居……近百年的民国建筑矗立在梧桐树的掩映下,黄色的围墙,紧闭的铁门,高大的门窗,门口悬挂的红色灯笼会让你想探究曾经的主人和过往的故事。
2006年,为了使江苏政治中心的宁海路街道成为政治、经济融合双发展的街道,全力提升宁海路经济发展列入了首善鼓楼的目标。打造宁海路欧洲风情街、北京西路石城文化产业园、南艺后街水木秦淮休闲街区成了推进宁海经济发展的首选。在区外经贸局(招商服务中心)任副局长的我,转任到宁海路街道分管经济工作,因而宁海路街道成了我转业后工作的第二站,我的办公室从宁海路的原点向南移了200米,来到了宁海中学正对面的宁海路54号(现为全国首家社区将军馆和街道海洋国防教育馆)。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现在看来宁海路54号己成了我这一生工作最长的地方了。在这里工作让我彻底地了解和认识了宁海路。
据说早在明朝,就有了宁海路。是浙江人在南京做买卖,因为大多来自宁海,故把他们在南京的栖居地叫做宁海路。后来宁海路拆迁改造,我分管政法维稳工作时,碰到的拆迁面积最大的钉子户还真就是浙江宁海人呢。
清朝年间,宁海路靠广州路一段曾经是曹寅(曹雪芹之祖父)的府邸,随园的一部分。经过多少年沧桑,宁海路才慢慢形成两边民居,中间过车走人的马路规模。
宁海路曾经是民国时期的使馆区。
宁海路5号,该建筑原名金城银行别墅,仿古二层楼房。日军占领南京后,这里曾经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以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保护了大批南京难民。抗战胜利后,为美国总统特使、原国务卿马歇尔的公馆。这里一度成为国共两党和谈的场所。
宁海路11号蒋锄欧旧居。建于1936年。蒋锄欧系民国交通警察总局局长。
宁海路15号,是瑞士公使馆,建于1930年后为国民党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的公馆。黄仁霖联勤中将副司令,迁台后任联勤上将司令。
宁海路17号,原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门前雕饰精美的罗马柱成为拍照最佳景点。房子建于1936年底。与陈布雷寓所是邻居。刘嘉树是被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国军将军。第一次在北伐时期,他以宪兵营长之身在南昌被俘。第二次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期,他以团长之身在江西被俘。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被解放军38军俘虏。1972年3月,刘嘉树病逝于抚顺战犯管理所,走完了他69年的人生旅途。
宁海路33号,是德国人的居所,在日本鬼子侵占南京时,曾为难民躲避。在拉贝日志中与许多回忆文章中,都多次提及日本鬼子在宁海路一带,杀戮,强奸,抢劫的罪恶行径。
宁海路39号,是原“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学校的历史可上溯到1890年由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文正书院”,先后更名为江宁府中学堂、江苏省第四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南京市立师范学校等。民国期间,宁海中学是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196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18所示范中学之一。2004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宁海路75号,是江苏省高级法院。
宁海路122号,是吴贻芳女士创建的金陵女子大学,现在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这是一座外有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内有西方现代建筑要素的校园。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合作设计建造,1923年落成,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南京解放后,许多部队,地方的高级干部均住在宁海路一带。
属于宁海路的记忆太多。细细想来,就会像穿行在宁海路的3路公交线一样兜兜转转,回到起点。每一个在这里待过的人,心中的宁海路都不一样。在这片自带文艺气息的地方,好像什么都可能会发生。如今宁海路仍然热闹,行道树仍然葱郁,新的事物不断生长出来,但有些事情,有些地方就消失了,现在想想人生也不就是这样。
其实,今天写这些,我想有许多比我年青些的南京人,他们在提起那段时光时,想到更多的是破旧的小店里油腻腻的锅贴,玩笑的谈论着3路的底站随家仓,结伴到四海秋明买打口碟,在南师大门口看美女。曾经吐槽到飞起的地方,也可能变成了心中怀念的诗和远方。为了一份记忆里的酸菜鱼,挤着一如既往的公交,跨越整个鼓楼区尘土飞扬回来。因他们青春的遗址,就埋在宁海路。
今天的宁海路有太多标签让你我去所思:最文艺,路边藏着特色咖啡店、书店和酒吧;最浪漫,高大的梧桐树定格夏日清新;最南京,黄墙青瓦的民国建筑蕴藏金陵百年风情……。
形形色色的人,从宁海路路过,试图捋一捋民国脉络。在这条街上常见散步的老人,说不定擦肩而过的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你也可以撞见有趣捡到迷路的文艺青年,然后又在我家门口的西桥邂逅打卡的小美人。现在走到宁海中学后门的家门口,想起了有位宁海学子曾经写的西桥:“宁海中学后面那条巷子”“宁海学子第二食堂”!充满烟火气的小餐馆,抚慰了一代又一代宁海学子的味蕾。左手是课题中翻滚的青春,右手是人间烟火生活的西桥,更是宁海学子们青春的标志。
时间意味着什么?1998至2023。2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呱呱坠地到青壮年,之于浩荡历史只不过短短一瞬,之于一座城市却可能沧桑巨变,足以见证它的成长、繁荣,回眸间满是惊艳与欣喜,而之于我个人25年值得铭记的瞬间太多太多,25年值得回味的瞬间也太多太多。从落户宁海路25年整,如今生活的西桥已成网红打卡地,它不仅见证了宁海学子的成长,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加入的宁海人。
2023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