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是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迎春节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春节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银城一小二(6)班开展了以“年味儿飘飘 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除夕这天,家长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孩子们的年俗活动,孩子们与家长们互动一同过大年,感受春节热闹的氛围,新年习俗丰富的内容和人民对春天的美好祈盼!
你看,同学们通过查找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手抄报。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窗花的寓意是渲染气氛,并寄托百姓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与春节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为了迎春,中国许多地区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窗花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同学们和长辈一起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等,喜迎春节!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包饺子活动。
大年初一,放过“开门炮仗”后,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丰富多彩的春节主题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更加增近了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二(6)班全体师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所得皆所愿,所遇皆所求,欢愉且胜意,万事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