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11)中队
五年级(11)中队的全体同学们在假期里自主绘画了三国为主题的手抄报,每幅作品非常优秀,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魏:魏国(213年5月—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蜀汉: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灭。
东吴: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地豪强纷纷占据地盘,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长期的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袁绍占据河北之地,曹操占据华北地区南部,袁绍企图南下扩张势力范围因此集结十万精兵准备进攻许都,曹操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初战,袁绍军队利用兵多的优势声东击西,但因为分散了兵力被曹操乘机攻其不备,关羽冲进万军杀死了袁绍大将颜良,袁绍初战失利。此后,两军一直相持不下,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对峙,在一次袁绍派万兵护送粮车时,曹操派轻兵突袭,大破袁军,并将粮草全部烧毁,导致袁绍军队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袁绍仓皇带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袁军七万余人。由此,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计划,他首先率军向荆州进发,而当时新继任荆州牧的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知情后只好弃樊城向南撤军,曹操率领精锐骑兵急速追赶,终于追上刘备,刘备在长坂坡大败,在张飞和赵云的保护下才得以顺利逃亡。
危急时刻,诸葛亮请求去江东请孙权出兵,在分析了各方势力和处境之后,终于说服孙权发兵。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由于曹军都为北方的士兵,不善水战,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将船首尾连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提议用火攻,于是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投降,当船离曹军很近的时候,突然十艘船同时点火,借着东风,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冲将曹军,把曹军的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曹国大败,死伤人马不计其数。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关羽也因此死在孙权手下。
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因蜀军兵势强大,锐气正盛,因此吴军的首领陆逊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两军相持不下,蜀军由于兵力分散且后勤保障困难导致士气沮丧,吴军利用火攻进行反击,同时用水军截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