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猬”你好》——【青机幼翡翠湾园区】大一班班本课程推送

希希老师🧡
创建于02-07
阅读 124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缘起

之前的小刺猬是养在一楼小一班的教室门口,晚托班的小朋友每天进教室之前,都会在小刺猬面前停留很久。

有一天,邹淇问:“老师,我们班能不能也养一只小刺猬,我们来照顾它。”其他小朋友听到邹淇和我谈话,也纷纷加入群聊,对于小一班的小刺猬非常欣喜。

小动物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探索从未停止,对动物的认识与认知也在不断的更新……结合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于是大一班开启了以刺猬为主题《“猬”你好》的相关课程活动。

我们的调查

刺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非常的常见,幼儿大多数在动画片里见到过刺猬,没有真正的近距离观察过活体刺猬,刺猬基本的外貌特征和身体特点是首先需要知道的。

对于刺猬的生活习惯、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是饲养的基本,需要调查知晓刺猬的“衣食住行”之后才能更好的照顾刺猬。

关于刺猬,有许多与平时常见的小动物不同的特点,比如:刺猬昼伏夜行、刺猬的视力不好、刺猬很怕冷等,这些都是需要在饲养之前了解好的。

教师的反思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决定用纸箱来给刺猬做房子。结合幼儿的认知和生活,纸箱是幼儿最熟悉的材料,也是最容易收集和把控的材料。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接纳并理解幼儿的想法,适时的给予支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与学习机会。

幼儿是在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探究,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的。经过本次的探索,幼儿提出了直接购买一个合适的房子供刺猬居住,这也是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在生活中用到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来自商店的购买。打破常规而又常规的办法,其他幼儿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们根据刺猬的需求,在网上购买了一个刺猬的房子。

设计图

在孩子的设计图中不难看出,孩子的固有印象就是三角形的尖尖房子,根据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将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刺猬的房子串联起来,认为自己要的房子造型和生活用具刺猬也都同样需要。

出于幼儿的讨论,选取的三种材质的小窝材料均已失败告终,幼儿通过试验知道了这三种材料都不适合成为做小窝的主要材料。纸盒虽然可以使用,但是容易被刺猬移动,不合适;塑料盒是透明的,不遮光,不合适;玻璃盒也是透明的,不遮光,而且无法开门让刺猬钻进去,不合适。

建构区的参考示意图中就有房子的图片,这使得一直执着于建构“小刺猬的家”的幼儿引发了思考。也许合适的材料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时候的孩子并不没有认识到小窝“翻倒”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点小,刺猬随便一动就容易顶翻;二是因为物体不够重,刺猬能够轻易地一定物体导致侧翻;三是地面不平也有一定的原因所在。

新发现

00:36

建造小片段

00:28

教师的反思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都是教育的有效起点,也是幼儿真正的学习动机。因此,经常细心观察幼儿的兴趣,对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教师在未定课程以前要随时地留意儿童的行动、好奇与兴趣之发生、持久等状况。”我们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把握教育契机,追随儿童成长的脚步,不断为课程的生发而努力,让“活教育”不断生根发芽,实现儿童的成长。

幼儿对于建造刺猬小窝的兴趣一直都在延续,幼儿已经把身边所能想到的粘合工具都尝试了,虽然得出了海绵胶“胜出”的结论,但是显然幼儿对于这个结论并不是很满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让幼儿获取新的经验来支撑活动课程的延续。让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提升,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当前的矛盾点。

刺猬造房记——流程图

教师的反思

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展开的真正起点,既不能归于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归于儿童,而是置于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发展不是儿童从他自己心中发展出这个或那个事实或真理,没有一个东西能够无中生有,发展“是经验的发展谋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

在整个活动中,是一个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教师积极的引导并给予及时的支持的过程,实现了幼儿科学领域关键经验与相关主题学习的融合,在一次次的问题中深入主题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一次次的尝试与反思都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除此之外,幼儿在艺术创作、语言表达、同伴交往、合作等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力、集中性等学习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 12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