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潼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经典常谈

第三小组(王奕潼,常童心,周淳熙,陈音希,汪子路,刘妙言,高可宸)

创建于02-07

引子:为什么要常谈经典?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论语·述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目录

1 作者简介(陈音希)

2 写作特点(周淳熙)

3 思维导图(刘妙言)

4 局部感悟 (高可宸)

5 整体感悟 (汪子路)

6 认识经典  (王奕潼)

7 绘画经典 (常童心)

8 小组读书  


一、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画线。”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方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不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 

二、 “探求古今真相,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开创了一代新的学风,具有打破旧时代思想枷锁,反封建,反保守的重要意义。” -----赵长征

《经典常谈》的作者为朱自清,他于1938-1942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执教时写成。清政府的垮台再加上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儒家经典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经学教育。因此,中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在民国时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编写普及传统经典的书籍,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杨振声与沈从文二位友人的劝说和帮助下,最终写成了《经典常谈》。在本书中,朱自清先生介绍经典时,总是以时间与发展的顺序来介绍,以史实为依据,尽可能的解释发展变化的原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典的演变过程。在内容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详略,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均匀分布,让人感觉到像流水一样延绵不断。同时,朱自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经典,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如八卦图和一些古文的绘画。而且,因为作者介绍的古文和引用的史实年代都比较早,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模糊。但作者实事求是,用词严谨,并不完全肯定或否定,让人敬佩不已。

三、“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

四、读经典常谈,品文学内涵,悟处事智慧

1.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地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地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人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感悟:此典故出自于《淮南子·本经训》,此书的宗旨是宣传掘弃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倡归真反朴的虚无思想。字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可聪明过头便是成为了欺诈,但是总归来讲利大于弊,瑕不掩瑜。由此我认为任何发明都是双刃剑,只要应用得当,便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但一旦没有用在正确的道路,往小了说则人民受饥、经济退步,往大了说则社会动荡,国家衰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也同样要考虑事物的两面性,不要盲目冲动,要冷静谨慎思考,权衡利弊后做出理性的选择。

2.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感悟: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民间,社会,国家,人生“的四个特点。杜甫的写实描写十分仔细。这令我想起了《春望》中开篇描写了作者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可是国家早已沦陷,城池在战争中变得残破不堪,杂草丛生。一个”破“字令我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我满目凄然。诗人通过描写各种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在写作中,我也可以向杜甫学习,不是直接表达心情而是通对周边事物的描写来渲染文章的氛围,这对我的写作文采有很大帮助。

3.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言,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做“合同异”。

感悟:”合同异“出自《庄子·秋水》,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惠施的论点,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从相同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都有极多的相同点;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就无一物相同。所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待事物的结果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合同异“的思想,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活动更全面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我们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偏见,不断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柔美温和的语言启迪心灵

《经典常谈》写于1938-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经典常谈》的出版说明中提到,这本书是朱自清为当时的学生写的,他的本意是”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经典常谈》只是一只船,一个工具是一只把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船。这本书饱含着朱自清对后辈学子们的关爱,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我们读只是了解经典。

其中提到的经典数不胜数,从《说文解字》到《史书》我们能学到很多通俗易懂的知识,《说文解字》中,他提到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文字的演变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类似甲骨文是“契”的,但金文是“铸”的,这两个字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和它们的出处联系起来。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通俗的解释了字的不同,字连书写方法也不同。《史记》中,他说司马迁是把孔子作为自己的榜样的,他也像孔子保存文献一样,成为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这无一不凸显了文化的传承需要人为的呵护和保护,好的文章需要人们珍惜。

很多人认为《经典常谈》无聊甚至是无用,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它却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汉字的演变,汉字和经典之间的关系,如何传承经典。帮助我们学习语文,让我们了解经典,再鼓励我们传承经典。这无一不是对于文献的变相呵护,朱自清的文字柔美温和,对于我们阅读时帮助很大。他的文章《背影》体现了他对于父爱的细腻理解,让中国人一想起父亲的“背影”就想到朱自清的父亲。这就是我在《经典常谈》中得到的收获。

六、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

认识经典,我们就要知道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明显的就是,古书也有真伪之分。比如 《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毁一部分,剩下29篇,而张霸和王肃伪作《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这是从书这个本体上研究的,而对于书的内容也有理解不同,或是因为个人之间的差异,又或是时代背景所影响。比如和春秋有关《春秋》又有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它们都有作者自己的理解。而依据时代需要,经典又可以被解读出新的意思,例在孔子时期,诗篇本意模糊,但社会又缺失礼教,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从此《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从这时候变为治学之方的。综上,经典不仅可以再挖掘也可以再创作,只要是对经典有正面积极的理解均是有实际意义的。经典中蕴含古人的智慧,连几部经典古书朱自清先生都能剖析出长篇大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用经典,更加智慧的生活。

七、书中有画

八、阅读时刻

结语:心中有光芒,人生路就不会迷茫。

                                                      ------朱自清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