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妈咪宝贝托育早教中心小雪老师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宝宝“两面派”让人愁?在家闹,在托育园所乖……家长试试这样引导!

创建于2022-10-11 阅读132

  很多家长发现家里的宝贝经常自由切换面孔,明明在托育园里表现都乖乖的,一回到家就各种不顺?


       在托育机构,笑容满面,吃饭、穿衣、如厕、午睡、整理,主动分享,老师的小帮手,一副天使模样。


       在家里,眉头紧锁,吃饭要喂、上街要抱、睡觉要哄、穿衣要帮,一言不合就花式“炸毛”。

  实际上,宝宝的表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环境空间不同仅是其中之一,作为家长,需要及时了解才能更好地陪伴宝宝成长。


      宝宝“两面派”主要源于以下4个方面:


1.环境不同,心理状态有异


      在托育机构里,宝宝都是在老师引导下按照一日常规进行学习和生活的。


      如:进餐、午睡、加餐和托育课程都有固定的时间;教玩具要整理到原来的位置;饭前便后要洗手;水杯要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


      宝宝在托育机构中感受的是科学规范、集体化的生活方式,没有特殊待遇。


      但是在家里,宝宝是自由独立的、甚至会被重点呵护的个体,既没有来自客观环境的要求,也没有生活方式的约束。

2.集体环境更易激发宝宝的表现欲


      在托育机构时,宝宝身边常围绕着其他同龄小伙伴,托育老师会适时运用集体环境,激发宝宝的规则意识,来培养良好习惯。


      比如“轮值晨迎小帮手”制度能增强宝宝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周末小舞台”则能给宝宝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各种各样的体能小活动能提升宝宝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科学创设的活动和课程都能激发宝宝的表现欲。


       但是在家里,多数爸爸妈妈都无暇去营造并维护这样的环境。

3.家长教养态度和行为不一致


      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宝宝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


       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宝宝的发展。


       有的家长要求宝宝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宝宝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宝宝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宝宝在家和在托育机构表现不一样。 


4.缺乏家园沟通


      宝宝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不够,以至老师和父母彼此都不了解宝宝在不同环境中的习惯和表现,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统一引导。

1.正确地爱宝宝,不要溺爱宝宝。


      溺爱宝宝,对宝宝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说是爱宝宝,可实际上却害了宝宝。


       由于溺爱,造成宝宝的过分依赖,宝宝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从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


       因此,当爸爸妈妈的既要爱宝宝,也要懂得怎么样爱宝宝,要付担起教育宝宝的责任,也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宝宝,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不包办代替,宝宝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宝宝动手,一切代劳;或者害怕让宝宝做反而费时费事,就事事包办。


       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宝宝很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宝宝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宝宝缺乏进取心。


      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到信任宝宝,放开他们的手脚,并且还要积极为宝宝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这样才能锻炼宝宝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宝宝


      爸爸妈妈可以对宝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宝宝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托育机构养育的一致性


       父母与托育机构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宝宝养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


       爸爸妈妈们要了解托育机构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宝宝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托育机构的纪律来约束宝宝,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宝宝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阅读 1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