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玉玺 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国际学校
纵观近几年中高考,材料作文成了新宠,特别是济宁市中考三年连续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什么是材料作文呢?写好材料作文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
所谓材料作文,是指命题人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如果读不懂所给的材料,就会出现写作偏离中心的现象。因此写作中审题尤为重要。
什么是审题呢?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所给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审题就是战略,战略就是找魂;题目皆有魂,把魂按到作文中方能让读者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审题就是整体的策划创意,当下的各行各业都提倡策划、创意,从电影、电视剧、小品、歌曲到一台晚会,一次活动,一件产品,无不竭尽策划创意之能事,其目的都是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赚足他人的眼球。作文也不例外。
如何审题?如何让自己的立意出众?掌握方法,事半而功倍。
跑题有原因,审题有方法。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至关重要。审题正确,所写文章符合题旨,则高分有望;审题有误,下笔偏离题意,则全盘皆输,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体裁和构思。
一、圈点勾画全扫描
无论哪种作文类型,都要对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仔细审读、揣摩,绝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的内容,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长跑途中,儿子不时地对爸爸抱怨跑得很辛苦。
跑到江边,儿子看见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辛苦。”
“可他们正在享受快乐呢!”爸爸说。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儿子嘟哝着。
“他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爸爸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儿子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枯叶了吗?”爸爸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枯叶说,“它就在顺流而下……”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考生在考场上的第一步就是全题扫描作文题信息,迅速阅读材料,然后就是圈点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仔细揣摩父子之间关于“辛苦”“奋斗”“舒适安逸”等内容的对话,从中择取角度立意。最后,注意五点“要求”,遵规蹈矩行文,达到在一定的“规矩”内“随心所欲”。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材料的中心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或事件,我们在审题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或事件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
海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贝壳。一个小男孩儿每拣起一个,瞧一瞧,然后就随手把它扔掉。就这样,他已经拣了一个下午,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贝壳。
夕阳西下,海与天的颜色越来越暗,小伙伴们各自提着装满贝壳的篮子回家了,那个小男孩却仍然摇着空篮子,蹒跚着脚步在沙滩上寻找……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小男孩捡贝壳,他想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贝壳,可是夕阳西下了,他还是没找到。我们明白,他永远也找不到。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样我们思维先跳出找贝壳这件事,然后挖掘事件背后折射的道理,作文立意就变得轻松了。
三、抓关键词创亮点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有多长?有一首“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已在睡中过,算来仅有廿五年……”民国时期,此歌颇为流行。它把短暂的人生“计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有效的作为时间,只有区区二十五年。
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我们可以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材料一的关键性的词语“短暂”,材料二的关键性词语“奋斗”把握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写作范围符合材料要求。我们可以从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思考。
四、火眼金睛求异法
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审题时,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关联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
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结合以上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两则材料观点完全相反,艺术大师毕加索认为花一生去做一年有意义的事,有价值,不后悔。考古学家的孙子——年轻人,认为花一生去做一件事,这是浪费光阴,不值得。我们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联点:这件事有没有价值。这样就可以立意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用上一辈子的时间也是值得的。这跟我们今天的大国工匠精神多么相似。
五、逆向思维挖根源
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提练观点。
如: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狼,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通过阅读材料,鹿群前后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显而易见,鹿的敌人——狼,在变化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狼就是鹿生存的敌人,又是鹿健康存在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些观点:
观点1: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2:有压力才有动力
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无论哪种作文类型,都要对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仔细审读、揣摩,绝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的内容,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长跑途中,儿子不时地对爸爸抱怨跑得很辛苦。
跑到江边,儿子看见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辛苦。”
“可他们正在享受快乐呢!”爸爸说。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儿子嘟哝着。
“他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爸爸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儿子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枯叶了吗?”爸爸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枯叶说,“它就在顺流而下……”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考生在考场上的第一步就是全题扫描作文题信息,迅速阅读材料,然后就是圈点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仔细揣摩父子之间关于“辛苦”“奋斗”“舒适安逸”等内容的对话,从中择取角度立意。最后,注意五点“要求”,遵规蹈矩行文,达到在一定的“规矩”内“随心所欲”。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材料的中心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或事件,我们在审题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或事件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
海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贝壳。一个小男孩儿每拣起一个,瞧一瞧,然后就随手把它扔掉。就这样,他已经拣了一个下午,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贝壳。
夕阳西下,海与天的颜色越来越暗,小伙伴们各自提着装满贝壳的篮子回家了,那个小男孩却仍然摇着空篮子,蹒跚着脚步在沙滩上寻找……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小男孩捡贝壳,他想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贝壳,可是夕阳西下了,他还是没找到。我们明白,他永远也找不到。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样我们思维先跳出找贝壳这件事,然后挖掘事件背后折射的道理,作文立意就变得轻松了。
三、抓关键词创亮点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有多长?有一首“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已在睡中过,算来仅有廿五年……”民国时期,此歌颇为流行。它把短暂的人生“计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有效的作为时间,只有区区二十五年。
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我们可以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材料一的关键性的词语“短暂”,材料二的关键性词语“奋斗”把握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写作范围符合材料要求。我们可以从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思考。
四、火眼金睛求异法
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审题时,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关联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
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结合以上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两则材料观点完全相反,艺术大师毕加索认为花一生去做一年有意义的事,有价值,不后悔。考古学家的孙子——年轻人,认为花一生去做一件事,这是浪费光阴,不值得。我们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联点:这件事有没有价值。这样就可以立意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用上一辈子的时间也是值得的。这跟我们今天的大国工匠精神多么相似。
五、逆向思维挖根源
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提练观点。
如: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狼,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通过阅读材料,鹿群前后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显而易见,鹿的敌人——狼,在变化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狼就是鹿生存的敌人,又是鹿健康存在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些观点:
观点1: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2:有压力才有动力
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中考作文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戍边战士陈祥榕牺牲前曾在日记中写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 顾炎武)
材料三:“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美外交对话 杨洁篪)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当然这五个方面仅是材料作文审题的冰山一角,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还会有其他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试图揭开材料作文的神秘面纱,为后面顺利写作打下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训练最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训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