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中国年
娟子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充国视线】年末岁首   盛世龙年   家乡的民风民俗 记清水的春节(腊月二十八——腊月三十)——清水县充国小学六年级组

龙腾虎跃迎新年   

盛世春风铺彩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不仅除旧迎新,迎禧接福,同时准备各种美食,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用心准备,用传统习俗传递着对幸福、健康和团圆的追求。这些春节前的一系列活动背后,是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寄予着每个龙的子孙新年快乐,明年更美好!

来年发不发  腊月看廿八

      腊月二十八,乃是腊月最后一个以“八”结尾的日子,被认为是农历年终的重要标志。有谚语“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炸花花 ,来年发不发,腊月看廿八”等发面制作面食的习俗,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通过制作面食,人们传承着家族的传统,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腊月二十九  打酒请祖供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俗语称作“二十九,去打酒”。由于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中国人还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准备些酒。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写的是“打酒”,而不是“买酒”。这是因为在旧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里买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对于成人来说,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是记得酒要尽兴,也要适度。

除夕团圆夜  守岁放鞭炮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因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除夕寄寓着人们幸福和团圆。

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00:07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承载着新的文化意蕴,通过同学们亲手剪窗花,亲自下厨做美食,亲笔写春联、亲手贴年画、包饺子等活动,品味具有浓浓年味的春节文化,传承这笔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龙腾虎跃迎新年,新春佳节喜气连。充国小学的全体师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龙年行大运,好运连连来!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