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 " 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 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 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 历史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礼仪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一、常见的生活中的礼仪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靠的无非是相互之间的体恤和关怀,用传统的礼仪来诠释就是拜贺庆吊之礼。传统的拜贺庆吊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和规矩。在节庆期间,一般是身份低级的人向尊长等行礼庆贺。每逢元旦官员庆贺之际,行拜贺礼之人需要有恭维的态度和提前准备好贺词,进行俯首叩拜,并送上贺礼。而庆吊之礼,一般是指婚假、寿庆、逝世的家庭,一般都要进行上门进行庆吊,在传承中也逐渐形成了生活中必须要有的一些礼仪细节,如子孙繁衍等都是喜事,街坊邻居们都会上门庆贺道喜,这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种礼仪和风俗。婴儿满月的时候,邻居亲戚都会上门恭贺,这种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并且还会馈赠一些衣服、鞋帽等。当今社会的人虽然这么做,但懂得其内涵的人应该不多,古代馈赠衣物、鞋帽表示让出月的婴儿长大成人时,也要懂得性成年礼,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冠笄之礼。古代男子在20岁时就要行加冠礼,并重新取名,代表着男子从此有了结婚、承担家庭事务的资格。女子在15岁时就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也类似于现代社会18岁成年之说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践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6.拱手礼
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7.作揖礼
汉民族的见面礼的一种。行礼时,双手合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揖礼时,身体襟立,平肩正背。男士双脚自然分开,约一拳距离,不过肩宽。女士并腿为宜,夹臀收腹,眼神自然,略带微笑。双手五指并拢,平掌相叠,所有手指不能翘起。男左手覆右手,女右手覆左手,大拇指相对。肘部微屈,两个手臂犹如抱鼓。行礼时,身倾不僵,体不摇肘。起身时,眼神自然地注视着对方。
8.跪拜礼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的跪拜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