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个寒假,我们学校大队部就倡议孩子们围绕临海的非遗项目和民俗风情,开展项目化研学活动,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本土精神血缘联系,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光荣情感。
项目简介
临海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在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和平和散淡的临海性格双重浸润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小吃,种类多达128种,可谓是个小吃天堂,海苔饼、梅花糕、青草糊、蛋清羊尾、萝卜圆等等随处可见。经过小队员们的激烈讨论,决定制作春节期间临海特色的应景小吃糟羹及扁食。这个寒假就让我们跟随临师附小四(2)中队小队员们的脚步,开启“印象临海.风物含情”寻味之旅吧!
驱动性问题
在府城临海,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扁食,正月十四是临海的元宵节,更独特的是我们的元宵不是汤圆而是糟羹。为什么扁食糟羹会被临海人独宠?它们的由来是什么?扁食糟羹的制作方法又是什么?
项目目标
1.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个人采访等形式了解扁食、糟羹的来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通过现场观摩和动手体验,了解食材配备和制作过程;
3.围绕扁食、糟羹设计制作相关作品,感受艺术美,培养动手能力,激发文化自信。
4.积极实践,争戴“爱家乡章”。
项目实施
一、制定计划
活动开始前,队员们现对本次项目化研学活动做个规划吧:
二、文化探究
扁食是台州天台、三门、临海一带的特色面点,它不同于饺子。饺子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源自他架锅南阳为民治病的“娇耳”汤,宋代称“角子”,元、明小说及笔记常有“匾食”出现,《西游记》第四六回:“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个就囫囵”,这“匾食”就是清代以来的饺子,饺子已是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传统年节面食。扁食雏形出现在明代宫廷,在我家乡台州发扬光大,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功夫美食。据说明代有御厨名苏巧生,长年为一个寻欢作乐、只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做菜,大年之夜,他为一日要吃百样菜的昏君做了九十九道佳肴,做第一百道时特别想家(推测家在江南台州),渴望能与家人团聚,在痴痴念想一番后恍然觉醒,这只是自已的妄想,于是满怀忿恨,把厨房剩下的鱼肉菜一统剁碎,用面皮胡乱包裹压扁,下水捞起,端给皇帝,想用毫无品相的粗食惹怒昏君,等候赐死。没想到昏君大言其味美,还说这扁扁的东西就叫扁食吧。在大唐初年,台州临海还是一个小渔村,当时总是遭到海盗的抢劫骚扰 。当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发动兵士筑城防盗 。开工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闹元宵,海盗就乘机而入 。尉迟恭闻报,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加紧筑城 。百姓为感谢士兵,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 。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不久就筑好了城墙 。从此,元宵“糟羹”的习俗就这样世代沿袭着 。这就是扁食糟羹的一些传说
三、快乐体验
2月2日下午,小队成员马圣智在其妈妈的带领下,专注地为第二天的寻味之旅精心采购食材,小小身体蕴含大大能量。
2月3日上午,小队员们陆续来到本次活动地点--江南街道小溪村。家长志愿者们早早地就将桌椅锅灶等准备完毕。一切就绪就等小队员们大显身手。小队员们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你洗我切分工明确,不一会儿就将准备工作完成!
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们临海人都要吃扁食。扁食外形似元宝,寓意着发财致富,更有团结、团圆的美好象征。第一次尝试自己动手包扁食,小队员们既激动又恐慌,在家长的帮助下,扁食一个个被放入蒸笼,虽然扁食的形状千奇百怪,但是丝毫难掩兴奋之情。
糟羹是我们临海元宵节特有的一种小吃,据说是戚继光在修建城墙时为犒劳军队和百姓而发明的。队员们第一次看到制作过程,惊叹不已,明明都是如此平凡的食材缺产生了我们临海人难以忘怀的美味!
在同学们期盼的目光中,热气腾腾的扁食和糟羹都出锅啦!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品尝它们的美味,小肚子吃得圆滚滚地,此时此刻,队员们都羡慕牛有四个胃,而人只有一个味……
成果展示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但是队员们的对于文化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立体造型
折页图文
手抄报
主题绘画
项目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小队员们感受了我们临海传统美食的魅力,对独特的“临海味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激发了队员们传承临海特色美食的责任!
队员名单:李谨戎、骆艺鑫、骆艺鑫、马圣智、马媛夕、牟奕多、綦婧、钱俊帆、宋嘉童、汪益帆、朱宇晨、王梓骏、王紫妍、徐钰萱、许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