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假期 阅读伴成长 ——西安电子科技中学教师读书分享(二)

用户19888078
创建于02-05
阅读 4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龙腾盛世,瑞气盈门!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祝大家龙年吉祥,福寿安康,福起新岁,万事顺遂!新一期图书分享又来啦!本期又会分享什么图书呢?



图书分享人:王华

分享图书:《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这本书中的“且说父亲和儿子”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鲁迅与其父亲周伯宜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鲁迅成长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一个秀才,但由于多次未能通过举人考试,最终放弃了科举之路。他转向饮酒作诗,并对鲁迅的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家庭环境使得鲁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对他的童年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且说父亲和儿子”这一章节中,钱理群先生分析了鲁迅与其父亲之间的关系。鲁迅曾在《朝花夕拾》中描述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他们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这种不和谐的关系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这种家庭环境也促使鲁迅开始思考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他从小就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封建文化的落后和残酷。这些对他的思想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理群先生在书中还提到,鲁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他的思想和视野更加开阔。这些影响包括一些传教士和老师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在南京读书时接触到的西方文化。这些影响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鲁迅与其父亲之间的关系是鲁迅成长和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家庭环境促使他开始思考社会和文化问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同时,鲁迅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这使得他的思想和视野更加开阔。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深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思想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鲁迅的家庭环境虽然不利,但他从中汲取了力量和灵感,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成长和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我还从这一章节中学到了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和灵感的道理。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可以从中寻找力量和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和成长动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将指导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此外,本书中的“鲁迅笔下的鬼和神”这一章节,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此章节主要讲述了鲁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鬼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这些形象和意义对当时社会和现代读者的启示。在鲁迅的作品中,他经常涉及到鬼和神的话题。这些鬼和神并不是简单的迷信产物,而是他用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象征。在《呐喊》、《彷徨》等作品中,鲁迅通过描绘不同的鬼和神形象,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看法。在“鲁迅笔下的鬼和神”中,钱理群先生详细分析了鲁迅笔下的鬼和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鲁迅所描绘的鬼和神形象多种多样,有的代表着黑暗和邪恶,有的则是弱小和善良的象征。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通过描绘鬼和神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人性扭曲等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同时,他也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他对弱小和善良的同情和赞扬。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美学价值,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钱理群先生在书中还提到,鲁迅笔下的鬼和神形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也是对现代读者的启示。他的作品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解鲁迅笔下的鬼和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反思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我认为鲁迅笔下的鬼和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理解这些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同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三联讲坛)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让读者领略了钱理群先生的学术风范和教育理念。这本书对于中学生学习文学和思考社会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本书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图书分享人:曹洁钰

分享图书:《开市大吉》

       书名《开市大吉》,当然不是老舍订的书名,而是开头一篇短篇文章的名字,我也是做过一篇小说《有声电影》阅读题后想看老舍的短篇小说。《开市大吉》全书大多都是短篇小说,很快就能读完,唯一的中篇《不成问题的问题》也不怎么难理解,比起大部头来说,适合轻阅读。在书的封面上写着“他笔下的中国人,都在今天活着呢。”

       老舍笔下的人,不是某一个类型,某一个群体或者某种精神的代表,硬是要用一个标签概括这些人,就是“底层小市民”。这就注定老舍笔下的那些人不会怎么可爱完美,总是浑身毛病的。比如《开市大吉》中的那些开医院的小人物,面对官员说一套话,面对老太太又说另一套,最终目的就是想方设法从各种人手中赚到乃至骗到钱,最后还“特别显着骄傲”,《抱孙》里王家老太太因为自己的无知迷信害死了自己儿媳妇和她的孙辈,最后还状告医院“报仇”,《辞工》里是一个想方设法消极怠工的典型底层小人物,《马裤先生》中塑造了一个在火车上要求不断,扰民无矩的形象,其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篇幅最短,然而字字都能让人点头认同。当然,老舍也不放过“有钱人”,比如《善人》中借着丈夫钱财搞慈善的汪太太,把“自由”“博爱”当女仆,施舍穷人贿赂名流,还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大善人。《铁牛与病鸭》中当了官转头就辞退干实业旧友的中层官员,还有《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那圆滑至极而又无能至极的丁院长。

    擅长写小人物,不代表老舍不问政治,没有家国情怀。事实上,活在那个时代的文人,是无法逃脱民族与政治的。比如《老字号》中,以老字号的衰落暗示了旧中国的条条框框在新时代中显得迂腐而没落的现实。《铁牛和病鸭》中,就以“铁牛”与“病鸭”两个角色展示了当时改造社会的实业家与迂腐无能的官僚的联系与矛盾。《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是以一农场的经历暗喻了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权力转移与社会发展趋势。

      老舍对于小人物的局限,不羞于回避;但对于大未来,总还是留着点希冀的。《铁牛和病鸭》的结尾,实业家“铁牛”对“病鸭”摔下“送客”名片,转头继续寻求新的机遇。《一封家信》《小木头人》中的爱国情怀,也是真诚到一种近乎不真实的程度。在《毛毛虫》的最后,老舍写到“近来...去救护的人比以前更多了。谁知道他们将来怎样呢!”也是暗含一种对于人民自我觉醒与开悟的信心与希望。

      本书选取的篇章遍布各种题材,各个创作时段的老舍中短篇,作为不怎么有时间读完长篇的我们,又想了解老舍的,个人觉得可以尝试。

    在附录中读到他的一句话,想和大家分享:

    “......要想,要想,想哪个字最亲切,想哪个字最好用在什么地点与时间!这么一想,你便不只思索字眼,而是要揣摩人情了!从人情中想出来的字,才是亲切的、生动的、有感情的字。不要慌忙,要慢慢的来。想了又想,改了再改!这是功夫,功夫胜于灵感。

图书分享人:马会歌

分享图书:《蒋勋说唐诗》

    唐诗是中国文学里的一颗明珠,是文化里流光溢彩的一页,也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那个琴音。作为一个中国人,何人不会念几句唐诗?从学生时代走来,谁没有扎扎实实背过几十首唐诗?在或忙或闲的时光里,谁没有过突然被某一句唐诗击中心头的奇妙时刻?

    唐诗如此美妙,听起来流利悦耳,品起来口齿留香,回味起来余韵无穷。可要是问一句,你能品味唐诗之美吗?那可就不一定了。以我为例,在我情感最丰沛、想象力最丰富的学生时代,我要么只是把唐诗当成了学习任务,要么就是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爱而不能知其美。现在,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我就有了像蒋勋这样的美学名师引路,是不是我也能更好地体味唐诗,提升我的审美品味,丰厚我的精神滋养,从而让我的生命体验更加美好?

    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蒋勋说唐诗》,推荐蒋勋老师,这位美的体验者,唐诗生命的感悟者。我想,有了蒋勋老师的品味示范,我们品味唐诗会更有味道,更能意会、领会唐诗之美。

    一、前提:抛除成见“感”唐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文学、对诗歌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既是我们之前学习的成果,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就新品味一首诗歌而言,我从蒋勋老师这里得到的经验,就是我们应该抛除原有的主观看法,当自己是一个全新的人,当这首诗是一首佚名的诗,只是去读、琢磨诗歌的字词、声调、韵律、节奏带给我们的最本真的感受,去捕捉我们在诗歌旋律和诗歌意象世界里体味到的最原初的感觉。也就是先“感”,有了真切的感受,之后的一切理解才有了基础。

    比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你读了诗题是什么感受?我因为有了对这首诗的前置了解(诗题源出于陈后主的诗),觉得自己已经对其有所了解,结果反而放弃了自己对诗题的直观感悟,直接就采用了他人成见,即诗题和诗歌都以“月”为核心线索串联(或者理解成“春江”与“花月夜”两个偏正短语)。这种理解对不对呢?也对,但是,当我看到蒋勋老师讲他读诗题时,把这个诗题解读为这五个名词是“一首交响乐的五个乐章”,我忽然感受到,我错过了多么生动而美丽的一种直接的阅读体验!或许我始终不能达到蒋勋老师的这种细腻度和深度,但自己主动放弃探寻,那种遗憾犹如弃明珠于沟渠,自己选择与美好绝缘了。

    抛除成见,也即抛除浅薄和偏见,重新进入一首古诗,以我此时之生命体验去迎接一个诗人彼时的生命体验,这样,我们才能一次次地真正遇见诗人,遇见映照在诗中的自我,这也是我们爱唐诗的初衷。

    二、态度:用生命去拥抱生命

    “在美学的层次上,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欣赏另外一个生命”,这是蒋勋在评价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时的一句话,我觉得也可以用来形容蒋勋老师面对唐诗的态度。

    如何读唐诗?让我们先学着用口、耳来感受唐诗,蒋勋说,“诗很像一粒珍珠”,是说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经过了历史的打磨,才如此美丽。我们在读的时候,也不防来自己体会这种音声之美。如读《蜀道难》,开篇三个单音节,那种惊奇至极的感叹,包孕的是情感饱满到形式无法容纳的激情,这样的激情和浪漫,这样的突破,只有李白才可以写出来。

    同样以《蜀道难》为例,这首诗的形式如此多变,有长有短,或整或散,多变的形式里面是危险的山路,是诗人起伏的心情,现在我觉得,像这样的诗,就应该用吟唱的方式来感受,才能唱出诗里面的跌宕的情感,才好引发读者的共情。

    你在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你就更能体会什么样的诗人和古诗。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欣赏不同生命形式、美学特征的诗,我们的生命经验是不断拓展开阔,向着开阔的,生命状态是能转化切换的。当我们真诚地体味一首诗,去想象诗人中的处境,沉浸在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我们往往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读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会自然体会那种豪迈开阔的气派;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试着感受那种苍凉与孤独、骄傲与自负;读李商隐的《锦瑟》,能从音韵和字词联想上感知其美,品味诗人幽深隐秘的诗情。从感受性出发,来感知唐诗之美,用生命来感知生命,既是进入古诗的开端,也应该贯穿我们读诗的始终。

    三、方法:入得其内、出得其外

        只谈感受,未免疏阔,读诗没有方法,终究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表层,不能真正深入,最终获得的可能就是肤浅的感性印象了。蒋勋老师在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开启了对唐诗的赏析之旅。“大唐盛世”这一章既讲到了诗歌的形式之美(如语言、语音、节奏的准备),也讲到了时代气象与时代精神(如唐诗人的宇宙意识、游侠情结、游牧民族的个性解放等)。这给我一种感受,读诗,想要读深读透,就要能出能入,既能深入诗歌内部,品味其语言,也要能观照到时代与历史,从一种更高的高度来读诗。

    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蒋勋老师给我的最大启发是读诗也要有历史感,时空感。比如蒋勋老师讲《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在我没有完整接触蒋勋老师的评说的时候,在我还没有自己深入去品味体会的时候,我看了这个评判,缺少了过程的沉潜和体会,我其实觉着这个说法有点大概念了,但我完整地读了蒋勋老师的这本书,真正跟着蒋勋老师学习品味这首诗,跟着开眼界,看唐初诗人的宇宙意识,我才感觉到,原来是我狭隘了。

    蒋勋老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比如书中提到作者听到没读过书的老太太齐唱的一句唱词“新秀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最开始我看到这两句诗,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有点俗”?但蒋勋老师发现的就是唐诗的美学传承。我想,这或许真的需要一种眼光和悟性,但这种眼光和悟性也是蒋勋老师不断浸润在对唐诗的品味、研究里,不排斥甚至很积极地接纳生活中的美,才有可能会有的。美是生活,唐诗之美也不能排斥这个广阔的活泼生动的生活,包括历时的,也包括现时的。

    因此,我向各位推荐这本蒋勋老师的《蒋勋说唐诗》,这本书可以闲来翻翻,也可以一再重读,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激活对诗的最新鲜的感受。

图书分享人:田亚路

分享图书:《朝花夕拾》

折童年之花     思民族之路

——《朝花夕拾》读后感


     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大多数人会是“固执”的一字胡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然印象。但这些印象无法真正描摹出先生完整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他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作者是以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体会生活和社会,但深入阅读整本书,你会发现在先生笔下那些可敬、可爱、可恨的人物和事件背后,是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一、以儿童的心理关照儿童教育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儿童的世界永远是快乐的、纯洁的、光明的、值得期待的。

       第一,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养育者需小心呵护,不可以摧残磨灭。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童年花朵生根发芽的地方,也是作者一生无数次回望的地方。那里记录着作者放飞自己心灵的过程,百草园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也有“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没有声音。”动静中四季在流淌,记忆在刷新。

        第二、养育者无需完美,只要心中存爱,也能给予孩子兴趣保护和激发。但凡看过《朝花夕拾》的人,应该对长妈妈这个名字不陌生,《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对长妈妈都有提及,第二篇更是其中主人公。长妈妈是带鲁迅的保姆,生的黄胖而矮,因为顶前一位个子很高女工的缺,所以被照旧唤作“阿长”。然而,对于鲁迅心心念念的绘图版的《山海经》,是长妈妈得来的。长妈妈却很好的激发了鲁迅对于绘图文本更多的兴趣,成为日后文学大家鲁迅心中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之一。

          其三,适龄的图书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一反他的周到细密,用简单粗暴的话语来诅咒:“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甚至同样的咒语还发出两次。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一个民族的未来看儿童,先生将儿童教育放在其文学创作及其重要的地位,足见他的良苦用心。

    二、以儿童的心理照射社会黑暗

    鲁迅先生童年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局势,作者将视角放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借助自己痛苦的挣扎和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急剧转型下的各种危机。首先,黑白难辨。《无常》中,鲁迅先生又似乎觉得,作为鬼的无常,却有点人气;而作为人的无常,却“脸上鬼气反而多”,这着实令人迷惑,可见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其次,善恶有缘。《父亲的病》中,面对变着花样换稀奇古怪的药引,而实际上却并无疗效的名医,鲁迅先生在淡淡的叙述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欲哭无奈之感,进而对那等庸医产生发自心底的愤恨——名为“起死回生”,实际上却只会伸手拿钱!救死扶伤的善心在哪个社会荡然无存。最后,生死无常。《范爱农》范爱农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社会读书人生活的写照,也更揭露与黑暗社会不妥协者的可悲命运。

    其实鲁迅回忆童年时光的时候,他家已是家道中落,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很多,但是起码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肩膀上还有一个家庭,还有家人帮着分担。而当他后来的针砭时弊的杂文面市的时候,他的肩膀上是一个民族。他以一个孤勇者的呻吟,在黑夜中发出最无奈的呐喊,灵魂上愈是声嘶力竭,纸上的笔愈是奋笔疾书,好像要把那满腔的不甘全部都一吐为快。把这个民族所有丑陋的一面全都撕开给人们看,让他们无法再做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于是他也越来越为人所不喜,于是越来越横眉冷对,但是眼越冷心越热,俯首甘为孺子牛叫醒一个又一个彷徨的灵魂。先生与世长辞之后,那些被叫醒的灵魂嚎啕痛哭,但是先生为这个民族树立了民族魂,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精神支柱,即使现在和平年代,没有了外族入侵,但是民族魂仍然需要觉醒,叫醒那些沉睡的人、自欺欺人的人、叫醒那个曾经沉睡的民族。

    巴金先生说过:“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部编语文教材一口气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了三篇文章,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我想这是对鲁迅先生的回敬,更是对民族的负责。

图书分享人:焦欣

分享图书:《阿勒泰的角落》

        每年年底,工作和生活都异常繁忙。这个时候一本淡而有趣的书就再合适不过了。只需要冬日的暖阳下,阅读其中的一篇,安静地看看其他人不一样的生活,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或者在冬日夜里临睡前,读一篇她的《野兔》,心情瞬间愉悦,便安然入眠。《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在抵达阿勒泰的喀吾图,开始开了一家裁缝店,后来又开了杂货铺。后来还跟随牧民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间辗转迁徙,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比如《野兔》中兔子的经历曲折离奇,让人震惊之余,不禁感叹作者对于生活感触的细微敏锐。

       读这本书,读出了生活的乐趣。在那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和网络。作者却用一种乐观的情绪,发现生活中的如此多的快乐和乐趣。而这样的生活充实,日子的快乐价值很高。

      这本书还让人感觉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性的美好。人们的生活如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一样自然,与自然界的日升日落一样和谐。

       有人把袁枚的诗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推测为“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呢?”我想借着这个思路,推测作者李娟是否也是在向大家展示一种更为自然地看世界的方法?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甚至落后,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却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她和她的家人在她的笔下过得温暖、丰盈和喜悦。愿我们每个生如微尘的世间人,都能够时而拥有这份心境。最后,我选用几句有名的诗句来作为我的结束语: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阅读 4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