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慷慨激昂,响彻云霄,惊天动地,震耳欲聋,排山倒海,雄浑磅礴。细听,原来是朱家庄的锣鼓声。似万马奔腾,又似春雷滚滚,带着滔天的气势拔山倒地而来,让人不禁疑心是不是天兵下凡,不然哪来这般气势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间的脚步,春姑娘已悄然的来到我们身边。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刻,带着满心的喜悦和祝福,我们共同迎接龙年春节的到来,就在这盛大的节日来临之际,朱天海先生的《朱家庄锣鼓纪》作品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朱天海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对朱家庄锣鼓起源、演变、发展、壮大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记录,追溯了距今几百年前朱家庄的经济、人文、社会发展史,尤其是对朱家庄锣鼓的发展史描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把几代锣鼓手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不仅使我对儿时的回忆映入眼帘,更使我们对几代锣鼓手和诸多爱好者肃然起敬。
不忘初心,不忘根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是我们应该接续奋斗的责任,朱天海先生做到了,他爱好文学创作,曾发表过多篇散文、诗歌等作品,他的文章语言朴素,记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朱家庄锣鼓纪》是朱天海先生仅用几天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到完成初稿,虽然篇幅不算太长,但凝结了他的辛勤和付出。在此,我代表朱家庄村的父老乡亲对他表示感谢!也希望朱家庄村的年轻一代传承好优良传统和家风家教,做大做强自己事业,让朱家庄的锣鼓发扬广大,再创辉煌!
周宏武
2024年2月6日於岐山
朱家庄锣鼓纪
千百年来,中国民间锣鼓流传不衰,历久弥新。锣鼓,作为民间艺术,在人们祭祀、祈年、庆丰收、迎神和婚庆等活动中必不可少。陕西关中锣鼓鼓谱繁多,各式各样,尤其西府锣鼓更是出名,鼓谱有《豹子头》、《大列锤》、《金钱花》、《风搅雪》、《四马投唐》、《八大金刚》、《九龙翻身》、《十样锦》等等,我们朱家庄的锣鼓名叫《十样锦套三锤》,与符太师庵里(资福村)、杨柳村、陶家新庄、太慈村、谢家河以及粉王的锣鼓同宗同源,特别是谢家河、庵里和粉王的人与朱家庄人一起打鼓,操起家伙熟练的如同一家。庵院庙是道教庙院,有碑考证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据老辈人讲,每年庵院庙上九会(正月初九庙会)时十里八乡的锣鼓队前来表演助兴、比赛切磋,有一年我们朱家庄的锣鼓一举夺冠得了头等奖,赛过了脱家原的锣鼓。脱姓在近些年全国姓氏普查中不足一万人,属于极少数姓氏,据说脱姓是元朝时一个名叫脱脱(蒙古族)的官员后裔,蒙古人英勇善战,脱家原的鼓点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大约是几百年前他们祖先的战鼓鼓点演变过来的吧,听起来十分威风,很有气势。而我们朱家庄的《十样锦套三锤》鼓点变化多样,气势宏大,在十环鼓调中,环环不同,环环紧扣,环环都有新花样,敲起来热烈欢快,威武雄壮,有昂扬激越之感,听之催人奋进。尤以转鼓见长,欢快的节奏,热烈的氛围给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比赛中能胜过南原上很有名气的脱家原锣鼓就不难理解了。
据老辈人讲,大约清咸丰年间,曾经我们朱家庄在七里原上是很富庶的村子,拿现在的话来说经济发达民生富裕,那时朱家庄骡马成群,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几乎各家门前拴有大牲畜,可以说是一街两行,一时间朱家庄有“小岐山”之称。当时以馨盛魁家族和义顺和家族为首的不少朱家庄人做驮盐生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食盐运输,从甘肃天水、平凉一带用骡马驮盐到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等地,据说还有其他生意,因此而发家致富。那一年朱家庄的关帝庙(大殿供奉关帝爷、麦王爷和马王爷)落成,唱对台大戏,热闹至极,周围几十里路远的人到我们村子来点钱粮(给神上香焚表)、上布施、看热闹,自然少不了锣鼓助兴,那时朱家庄的锣鼓就出了名。
很早的鼓手现在无法得知,上辈人当中鼓打得好的人当属来学和长来。1925年(民国十四年),在庵院上九会上,六岁的来学(周亮)和五岁的长来(朱怀礼)打鼓打得特别好,庙会上的会长亲自给他们披红挂彩(相当于现在的搭被面)以示表彰,一时间,四邻八乡几十里路远的人都交口称赞这两个五六岁的小鼓手,他们两个堪称上辈打鼓人中的杰出代表吧。再下来有云书、存堂和银祥,他们三个人自小十分热爱敲锣打鼓,并且从小就学会了打转鼓(也叫跑鼓),三个人是很好的鼓手。能拍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最亮眼的是良子(周玉杰),只见他两只钹高高举起上下翻飞,像蝴蝶飞舞,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敲锣敲得好的有存堂、武学、宝善、胜利和同绪,周亮就更不用说了,他是锣鼓行当的全手匠人。再后来有宗绪、同绪、胜利、拴让、炳岐、月太、宏卫等鼓手都打得很好。炳岐曾经在周亮口授下,把《十样锦套三捶》鼓谱记录下来,以书面形式传承。他又曾把《三捶》鼓曲打印出来分发给孝陵村锣鼓队人员学习,并指挥孝陵村锣鼓队上县游演,他为培养新一代的鼓手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的年轻一代更是有不少人能打鼓,像卫斌、向伟、宇龙、晓阳都是难得的人材。有一年正月里,陶家新庄神像开光,邀请朱家庄锣鼓前去助兴,到了目的地,摆开阵势,中间是九岁的周宇龙和七岁的周晓阳各打一面鼓,周围是大人们十面鼓打转鼓,小鼓手与老鼓手配合默契,十二面鼓鼓点整齐划一,鼓声激越昂扬,震撼人心,一时间,大戏台前看戏的男女老少转而围观锣鼓表演,许多人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朱家庄的锣鼓厉害!朱家庄的小鼓手更是了不起!这次为邻村的锣鼓助兴表演,在朱家庄锣鼓史上又谱写了新的光辉一页。朱家庄的男人热爱敲锣打鼓,有些妇女也乐此不疲参与其中,鼓打得有声有色像模像样值得赞扬的,以杨芳莲、张建丽、巨虎侠和白慧琴为代表。在朱家庄锣鼓史中,还有一批默默无闻,热心做好后勤服务的周彦林、朱虎、朱芳长等人,他们是锣鼓队伍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村子里每逢过年,人们就喜欢打鼓。那时鼓就放在村子最北头的小山神庙里, 每每早饭和晚饭后,人们就抬出仅有的三面鼓,在庙门前摆开阵势敲打起来,几十人围成一圈,时而立着敲,时而跑起来打,打到紧要处,只见中间周亮、云书和存堂三位鼓手身轻如燕,脚疾如飞,鼓槌上下翻转如蝴蝶翩翩起舞,体态轻盈灵动像鲤鱼跳跃龙门,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不拍手称绝。锣手与钹手们也不甘示弱,张开有力的双臂,让手中的铜锣发出嘹亮的响声,让那元宝样的铜钹传出悠扬的乐符,将新年的气氛渲染得十分浓厚,全村人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八十年代初,生产队解体后,在周亮、存堂地带领下,每逢过年,几十人组成的队伍,敲着生产队遗留下来的三面破鼓和几幅烂得不成样子的钹锣,挨家挨户地敲鼓拜年。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也曾受邀到邻村河远、西窑、姚家底挨户敲鼓,有时竟因赶时间而顾不上吃中午饭,敲鼓敲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往往忙上一天一夜,收取各户送上的一元至三元不等的答谢费,这样几年下来,累积了一些经费,添置了新鼓、新钹,新锣。直至现在,已形成有十五面鼓,二十六对钹和大小五个铜锣的规模,今年又重新添置十五个鼓架。
九十年代末,存堂应邀用月余时间给康家庄培育出了锣鼓队,当然教的鼓点是《十样锦套三锤》,为我们朱家庄的锣鼓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近十年来,在村委会的协调下,朱家庄锣鼓队两次整合了康家庄、雷家庄和巨家原的锣鼓手,组成30面鼓近百只铜器较有规模的锣鼓队,成为孝子陵村的村鼓,曾与陵头村鼓队、八角庙等村锣鼓队一起代表凤鸣镇锣鼓队先后多次参与岐山县城元宵节社火游演,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时不时也给关中建司等单位开业奠基及南牛庄、庙底等邻村唱戏、过年、婚庆等喜事助过兴。
光阴荏苒,人生更替,周亮、朱怀礼、云书、存堂、银祥、良子、武学、新太、引长、宝善、胜利、宽林等鼓手已经作古了,他们在朱家庄锣鼓传承、发扬光大方面功不可没,在朱家庄锣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我们朱家庄人每逢打鼓就会想起他们、怀念他们。我想,他们那么爱打鼓,爱热闹,天堂里他们也一定还会敲锣打鼓。愿他们在那里快乐!我们朱家庄的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朱家庄的人们也一定会把前辈们传承的鼓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让锣鼓的铿锵欢快之声伴随我们幸福的生活传得更加久远久远……
后记:前几日因村子里有几场婚宴回了趟老家,受老村长启明叔之托,我将所掌握的朱家庄锣鼓史进行整理,写成文字,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好的作品能与读者见面。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文中不妥或不足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为本文撰写提供相关资料的周志林老前辈!
感谢参与本文撰写、编辑并提供相关资料的周炳岐先生和周宏卫先生!
朱天海
2024年2月1日於西安初稿
2024年2月5日於西安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