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山西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和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流传于山西省定襄县的传统美术—面花(定襄面塑)。
定襄面塑源于先秦,成型于汉代,与普通面塑具有较大的独特之处,定襄面塑多为浮雕式,宜于平放或吊挂。体积尺寸不一,小的寸许,大的二尺左右,一般多是五寸至一尺之间。风格粗犷朴素。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2008年6月7日,面花(定襄面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定襄面塑的原料是白面、豆类和红枣,工具是剪刀、梳子、锥子和镊子。制法是先将精粉(即富强粉)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用凉水加酵子和成酵面,待发酵后把其余面粉加入,反复揉和成面料,然后制作。做好的面塑,要扣在盆下,上面盖上被子,促其再次发酵后,再放入锅面蒸熟。塑型时,用的是半发酵的面,为了不至于还没捏好形状,面就完全发酵,所以冬天在面粉里加二分之一的酵子,夏天加三分之一的酵子。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让面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
定襄面塑中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3至5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定襄面塑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素色,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本色相间,再以各色豆子、红枣点缀,其形式有中元节面塑、春节面塑、婚礼面塑、丧礼面塑、寿礼面塑等。
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21世纪初,定襄面塑艺术作品出现在小学美术课本和有关的辅导教材中。并有许多从事民俗和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把定襄面塑的造型艺术与剪纸、刺绣、玩具、雕刻等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美学体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研究。定襄面塑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民族艺术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