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经典,感人生百态

——青藤班墨海书友会《水浒传》

小宇
创建于02-02
阅读 6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3:05

        熟悉的旋律响起,故事中的各路英雄好汉依次浮现,这就是青藤班墨海书友会本次的阅读主题——《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编著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今属盐城大丰白驹镇)。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或称原籍淮安,居于杭州,后归淮安故里。 元末明初文学家,《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人一起起义反元,因张士诚居功自傲,于是愤然离开平江,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潜心研究创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渡江北上在海滨白驹隐居专心创作。明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

 活动时间:2023.1.31

参加人员:陈舒、楚子墨、贺歆然、霍华德、霍奕竹、李佳颖、李梓硕、马雯、毛颢喆、秦梓珺、段姝言、王思宇

       同学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一起开始了今天的阅读讨论,看来大家都很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一开始气氛就很热烈!

       看来同学们都读了书,但是读的是不是认真呢,主持人接下来要对书中一些细节的部分进行提问了!

        同学们读的还是很认真的,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了如指掌。

    《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点突出表现于人物塑造上,全书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时,作者亦多用对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书友会在主持人的总结中结束了,同学们觉得意犹未尽,期待下次书友会的到来。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所谓“少不看水浒”,因为水浒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但是仔细一看也不难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而少年涉世未深,正值年少气盛,很容易被书中好汉们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为更容易好勇斗狠,让丑态成为常态,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讲个轻重,无知者无畏,很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

       所以,虽然是名著,但是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甄别的能力,不要光顾着看热闹,而要多多思考!都说宋江忠义、孝顺可是他最后却亲自毒死了自己的兄弟;同样是面对英雄,柴进对待“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时,柴进是倒头就拜,而面对武松,柴进却并不十分热情;打着“替天行道”大旗的水泊梁山,为了能被招安,不惜用反诗等手段陷害忠良......

        同学们目前读的是《水浒传》的缩减版,等到以后读到原版的《水浒传》时,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

阅读 6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