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
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通常是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时习俗,在小年至除夕,可以百无禁忌。古代官方更不用说,在民间礼数多,禁忌也多,在小年到除夕百无禁忌,这是古人享受心灵自由的日子。秦汉时开始祭灶神,宋代祭灶神比较隆重,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皇帝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祀灶神的活动,为官员所效仿,从而流行。
灶神图(图片来自百度,下同)
关于小年的记载,最早见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说明古人过小年的行礼,体现忠孝的观念,尊师的思想。最早描写小年的诗词,读过文天祥的《小年》:“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在民族的多难之秋,欢度平安快乐的小年只是一种梦想。“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民族英雄文天祥描写了萧索凄凉的景象,让人联想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现实,抒发诗人四顾茫然、无力回天之悲凉感受,可想见当时的残酷现实。
文天祥手迹
而今祥云飘拂、瑞气氤氲,欢度小年表达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表达中国老百姓对“衣食有余”这一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是国泰民安之象征。“衣食有余”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的梦想,到今天才真正实现。
文天祥手迹
我少年时代体验过饥寒之滋味,印象甚深。青黄不接之时,母亲为明天的无米下锅而愁眉不展颇为常见,过小年能见鱼肉荤腥就心花怒放。老家是丘陵区地带,山中甚少树木,连茅草也不多,缺少燃料,从小年起,最重要之事情是要到离家十余里的深山险壑拾柴,天明即起,日暮方归。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拾柴,才不会出现意外情况,故而一连数日都做这件工作,双肩流血也不愿休息,情景历历,恍如昨日。而今家乡燃料早已不用薪柴,山青水秀,风光如画,绿萌掩屋,家多“宝马”,仿佛是人间天堂。这不仅是古人,连我十多年前也无法想象,这无疑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桃花江风光
度过三年劫难之老者,迎来小年的瑞霭祥云,欢悦之情,莫可言达。静坐书斋,心交前哲,撰文挥翰,其乐何如。遥望故园,追思畴昔,珍爱金秋,感恩时代,感慨系之,记之以诗。
之一
峥嵘岁月似流川,和煦东风迓小年。
犹记千家曾祭灶,盼馀衣食眼犹穿。
之二
往时愁苦是饥寒,难得荤腥桌上观。
一幕至今犹历历,捡柴十里到深山。
之三
淑气今回万象新,山川焕彩喜迎春。
曾经劫难知寒暖,千载欣为盛世民。
之四
书香阵阵振精神,艺苑耕耘独辟津。
心逐白云飘碧宇,情怀超旷友松筠。
之五
心暖何妨雨雪纷,梅花迎我绽芳芬。
柴门高卧欢愉甚,莺语鹃鸣天籁闻。
蒋力余自书诗手稿
2024年2月2日于湘潭大学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化之歌》《沈鹏诗书研究》《抱冲诗艺研究》《林凡评传》《求索何辞远~张海书艺探幽》《言恭达书艺研究》《周俊杰书艺研究》之作者,著名诗书画美评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