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大地不仅创造出工艺精湛、特色鲜明的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绸等物质财富,还孕育出独具一格的老庄哲学、屈颂楚词,编钟乐舞等文化瑰宝!
随着淅沥沥的小雨,我走进了湖北省博物馆,试图慢慢的揭开楚文化的神秘面纱……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楚人祖先这段近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租用了博物馆的3D眼镜,瞬时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产物与神秘厚重的古代历史文物之间产生了碰撞!
曾侯乙(约前475-约前433),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又叫随国)的国君,姬姓,氏南宫,名乙,所以叫曾侯乙。我们来到的第一个展厅就是来自曾侯乙墓葬的出土文物。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一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尊盘是由尊和盘两件青铜器组成。它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和盘内底均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么精密的工艺放在今天都无法用人工完成,不敢想象这是二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杰作。
曾侯乙铜鉴缶,又称“冰鉴”,看完介绍才知道这么复杂的一件青铜器居然是古代人冰酒的用具。
那繁杂的铸纹,厚重的器型,让我十分好奇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匠人究竟还有什么是他们造不出来的,而使用这些青铜器的人每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曾侯乙展厅的C位当然是曾侯乙编钟了。它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多次出现在我们的书本上。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当之无愧。
从1978年出土至今它被敲响了三次。最后一次是在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用它演奏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
来省博当然要看勾践剑了。作为“天下第一剑”它虽然在潮湿的墓穴中放置了2500年,但是保存的却非常好,几乎没有锈迹,这令见过无数珍宝的考古人员们都啧啧称奇,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美?它运用了什么铸造工艺呢?
2500年前它伴随着越王四处征战,而今却静静地躺在玻璃罩里,虽然依旧锋利,但我却感觉它是失落的。
和勾践剑隔馆相望的还有一件神兵利器——吴王夫差矛。它似乎也远远的望着勾践剑,这对曾经的对手,经过2500年的岁月洗礼,应该不再敌对了吧,又或是已经惺惺相惜了。
鹿角立鹤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
有许多文物都是鹿角或者鹤头的形象,估计在那个年代人们都觉得鹿和鹤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器物都使用了鹿与鹤的元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种结合出来的物品充满了神秘的味道。
【青铜建鼓底座】这件青铜器是古代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看上去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至今无法复制。不仅如此,建鼓底座在出土20多年时间里,人们连底座上到底有多少条龙盘绕,都无法计算清楚。
4个多小时的参观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楚人是风的守护者,他们追求自由、无拘无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在中华文明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