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年味儿”——八一路小学“书香润寒假     快乐过新年”系列活动(三)

八一·书香新年
2024-02-03
阅读 332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对中国人而言,

春节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

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每一个春节的背后,

都弥漫着浓浓烈烈的华夏情。

那么在名家笔下,

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梁实秋先生惦记的年菜

【 梁实秋作为晚清和民国时期北京生活的亲历者,对于北京过年的民俗非常熟悉。但是梁实秋笔下的春节却是小孩子吐槽的对象:不仅守岁对于孩子很是煎熬,而且压岁钱也不是白拿的,必须“叩头如捣蒜”,文笔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不过,过年最令孩子惦记的,还得是年菜…… 】


        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节选自《过年》

莫言先生为了饺子里的硬币“撑破”了肚子

【 莫言的小说世界离不开家乡高密东北乡,他的散文《故乡过年》也带着浓浓的怀恋,回忆儿时故乡过年的往事。在胶东半岛,过年不仅指春节,那是从腊八就开始的一次盛大活动:煮腊八粥,小年辞灶,春节年俗,具有浓厚的山东特色。但最让莫言难忘的,还是过年吃饺子……】


       腊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节选自《故乡的年》

老舍先生心里比饺子更重要的“杂拌儿”

【作为京味作家代表,老舍在1951年创作的散文《北京的春节》,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副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新中国的赞美,谈天说地,极具感染力。老北京的春节在孩子们眼中,最有特点的,还得数“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具。】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节选自《北京的春节》

冰心思念在春节忙碌的母亲

【 “母爱”和“童心”是冰心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她的散文《童年的春节》中,过春节,永远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节日,但最让冰心难忘的,还是母亲过年忙碌的身影。】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节选自《童年的春节》

        孩子们,几位作家对“过年”的讲述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年代的“年味儿”……请你美美的读一读吧!也可以邀请父母、家人谈一谈他们小时候的“年味儿”。

阅读 332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