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雪老师领读《显微镜下的大明》

Snowhl
创建于2024-02-01
阅读 3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为了进一步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加快学习型校园和书香校园建设,提高师生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恒昌中学组织实施教师领读计划。

领读教师

刘慧雪,中共党员,恒昌中学历史教师。读书,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火花,是心灵的滋养;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 读——在校园以外,书——在课本以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经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

推荐书籍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创作的历史类纪实文学,作者曾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朱自清散文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等。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六个故事。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当时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通过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某一个维度。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细节,但恰恰从这些“小”中,人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最终使读者可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推荐理由

长久以来,历史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也只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记录很少。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会细致入微地描写。作者通过几个基层事件,展现了明代基层治理制度的一角。王侯将相是历史,普通老百姓也是历史,文学作品不应该只记录那些创造历史的人,也更应该去记录一些承受历史的人,那些人在课本中是沉默的,但他们的生命也是真实而鲜活的。

阅读感悟

本书通过几个故事来从底层看明朝的情况,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讲明朝朱元璋的那段,通过很多细节和底层生活来描述到当时大明的情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现在的方法原来早在历史中发生。

明朝朱元璋对人口户籍管理严格,就有徇私舞弊之人,为了能减少赋税,少报人口。富户靠贿赂里、甲首、乡老,粮长,把家里的粮产记在贫困人口上,这样就能减少赋税。最后富家子弟可以好好读书,等考上大官有好的社会地位,可以不用赋税,世代无忧。在上面的压迫下,巨大的利益面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头无论有什么开支,最终一定会传递到基层,从上到下,最后苦的是百姓。

政权掌握的户籍数据越详细,天下就越透明,统治也越稳定。掌握户籍有利于对人口的统计,能算出人力,能缴纳多少税,清楚明白,现代对人口的统计也是一样。明朝建立了黄册,黄册开始建立的时候被给予厚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册变成了他们吸金的好手段,随着皇帝的不重视,黄册变得敷衍,没有任何价值,最后随着国家的灭亡也成为废纸,甚至被变卖,有的成为大炮火引子,多么讽刺的一幕,那么多年努力最后成为这样,百姓被黄册控制了这么多年,最后却没有任何价值,随着国家的衰落灰飞烟灭。

阅读指导

1、制定读书计划

 一份好的读书计划可以使得你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实行,减少一定的盲目性。在阅读开始之前,先安排好读书的时间,选择阅读的书籍以及确定每次的阅读页数。一本厚厚的书籍可以每天阅读一两章,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结果。

2、坚持做读书笔记

在读书时可以将那些比较有意思和富有意义的句子和段落记载下来,仔细思考理解。

3、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在读书时,可以先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通读之后进行精读,反复琢磨,反复研究,熟读而精思。

阅读 3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