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实践塑未来—天山第四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纪实(八)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我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五育”并举的落地落实,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文明、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组织学生开展天山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青春心向党 实践塑未来”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   ·  致知

      ——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价值探索——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通过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博物馆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       

      科技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使文物的呈现一览无余,但看见实物的感觉与虚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正是博物馆最迷人的地方。

      另外,现代化的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而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记载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发展之姿,定格着城市历史的波澜起伏之势。在这里我们可以点数文明的脚步,知先辈的奋斗历程,探索是什么真正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

   01.于方寸之间   睹岁月悠长

       寒假里,我们走进了旗博物馆,徜徉在博物馆里,与历史相遇、与艺术对话,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用心灵感受文化的厚度,在方寸之间一睹岁月的悠长,感受其留下的无限震撼。

      “也许陈列的并不是文物,而是千百年前的春夏秋冬”。在这里我见到了时光荏苒,看见了人类的幼年,粗陈陋简,我从熟悉的眼眸中读懂了心酸。我知道,你是过去,我是现在,我就是你啊!

   02.古韵传千载   咫尺颂芳华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诉说着城市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声音。千城并非一面,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走进博物馆,感受熠熠生辉地域文化。

       站在博物馆回环的长廊里,我忽觉很惭愧,原来我竟不曾了解过你……

       你的历史悠久绵延。你的名字意为“北方弓箭手”,历史上曾是乌桓鲜卑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就有5000多年。你的境内现存查干浩特古城等400余处古遗址,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耶律羽之家族墓、宝山壁画墓分别于1992年、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有“蒙古汗廷音乐”“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日奔苏木婚礼”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成功复原传承,并于2014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3.锦绣华章续    俯仰古今同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莹润、雅致的瓷器似乎也诠释着祖辈们刻在骨子里的清雅。   

      马头琴弦音铮铮,我仿佛看见牧民们骑着骏马从天边飞奔而来。

    ……

       历史文物穿越古今,带着岁月的风尘辗转而来,从甲骨竹简到秦砖汉瓦,从诗文辞赋到水墨丹青,它传承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民族的底蕴,是民族自信和强大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需要精心守护的文化火种。

       “锦绣华章续, 俯仰古今同”,作为当代的青年一代,要坚持学习,在学习中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并对其中的精华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谱写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答卷。

    04.文化润心   诉诸笔端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七年五班  刘欣瑞

       在博物馆中流连,三千里江山铺陈于眼前,五千年文化奔流于心中。在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每一个文物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一进门,浓厚的历史气息铺面而来。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了辽代的瑰丽文化,共有3个常设展厅,分别是“宋风辽韵”、“北国丹青”、“凭云出梵天”。系统介绍了辽朝契丹族的兴亡历程、辽墓壁画和辽塔建筑。来到二楼展厅,导游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辽的发展历程。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在参观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缂丝金绣鸳鸯戏水纹香囊、契丹字体展板、契丹佛塔和辽墓壁画:缂丝金绣鸳鸯戏水纹香囊是目前辽墓出土文物中唯一的缂丝制品,它精致美观,时隔千载,花纹仍栩栩如生;契丹字体展板展示了契丹人民所使用的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方正秀气,而小字多为2到4个字组成的一个字,小巧典雅;契丹佛塔目前已知的便有近百座,每座都精美大气,更有许多文物是从塔中发现的;辽墓壁画个个惟妙惟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十分有考古价值。

       参观后,我心潮澎湃。契丹——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神秘的民族。他们马到之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他们雄踞北国,五京并峙,他们双足所在,头顶之处,即为天下!  博物馆里四周俱寂,而我内心却震撼无比。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中华文明生不息的见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体现,他们是宝藏,更是责任。史书也许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却使我们接近更真实的过去,在感叹与沉思中,也不应忘记守护、传承这些瑰宝的责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七年五班   陈江艳

           踏入历史博物馆的大厅,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古老的时代。我看见了许多古代文明的珍宝,我看见了锈迹斑斑的青铜器,颜色艳丽的唐三彩,也看见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壁画。这些古老的文物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智慧,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生活在旧石器时期的一些人类,他们住着简陋的石窟,面部像猿,但身子却和现代人类没什么差异,他们手持石器生产劳动,在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能使用火了。

      最吸引我伫立凝视的是那些艺术品。我欣赏着各个时期的名画,画家们用他们的笔触将这美丽的事物永恒的定格在宣纸上,陶瓷制品上,玉质器皿上乃至服装图案上,我常常想: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浪漫的,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呢!

       宝山辽墓内留下的壁画,工艺精湛。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高逸图、降真图、寄锦图、诵经图等。宝山辽墓堪称辽代壁画艺术宝库,其考古发掘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地域文化是特有的文化标识,看到宝山文化,我似乎找到了属于我的文化符号。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博物馆之行带领我穿越古今,领略沧海桑田的巨变。而我们要保护文物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做文化的传承者

                          七年六班   孙欣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时间的长河冲散了古代的史事,仅留一些痕迹供后人追溯。这座位于中心的博物馆,就是历史留下的沧桑痕迹。

      徐步而行,踏入博物馆的大厅,顿时感受到它安静而庄严的氛围,中国古时文明展厅前,我看到了面容沧桑的元谋人生活的图景,他们似乎与我遥遥而立,讲述着作为人类探险者的艰辛。锈迹斑驳的兵器不见往昔的锋刃,时间侵蚀下的甲胄更显沉重,却仍令人不禁联想“金甲耀日,铁骑扬沙。”的浩大场面。我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感叹历史悠久,震撼不已。

      一步百年,走在博物馆的长廊里就像穿梭在时间的洪流里。走进了朝代展厅,我看见商朝的甲骨文;我似乎摸到了顺滑的丝绸;我仿佛感受到了青花瓷的清凉盈润,再一抬头,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历史,还是安静的立在那里。

      走出博物馆,阳光打在脸上,明晃晃的,我才从深邃、久远、瑰丽的文化长河中回到现实,内心却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在为祖先留给我们深厚的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用努力学习,锻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属于我们的瑰丽文化!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火经久不息!

         

          慢品人间烟火色

           ———社会实践活动之赶集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

   价值探索——

        赶集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期望和人际交往的愿望。它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交易的行为,更是对于生命的赞美和自然的敬畏。从古至今,无数人以赶集为乐,同时也以赶集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期望。赶集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是人们对于团结、交流和共享的向往。

    01、市井长巷聚烟火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人们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心仪的年货,这种购销两旺的气氛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生活的“烟火气”。

       习惯了超市货架的整齐有序,我乍一来到集市竟不知所措,原来乡下的生活竟如此热闹。在这里可以高声说话,人们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脚步是轻缓的,走走停停才是赶大集的节奏,又似乎这赶集不仅是采购,还是远亲近邻话家常的机会。

    02、繁华热闹写生活

        赶集这件事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可是比之春节也不逞多让的盛景。十里不同风、春节赶集就是民间最大的习俗,充斥着早九晚五、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赶集不仅是习俗,还反应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这是七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如今的集市货品繁多,基本上能满足百姓的生活所需,除此之外,应季的菜蔬还是城里找不见的特色。

   03、留住诗意烟火

                  赶  集

                      七年六班    王艺涵

       阳光穿过白杨树舒朗的枝条,在地上投下几笔剪影,像一幅写意画。空气中凛冽的因子肆意游走,我跟在姥姥身侧,裹挟在集市上流动的人潮里。上一次赶集的记忆还是在儿时吧,那时候对集市的记忆,应该是甜甜的糖葫芦的味道。

      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形成了一道道动听的乐曲。妹妹像一只欢快的鸟儿,迫不及待地闯进一个又一个小摊。琳琅满目的商品摊在地上、车子上,就这样大咧咧的任你挑选。人们穿梭其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姥姥有着几十年的赶集经验,十里八乡的人都认识,她们更多的时间在话家常。

       集市像繁忙的海洋,姥姥的目光就被精致的盘子吸引了,妹妹被小摊五颜六色的玩具缠住了脚,眼镜却盯着各式各样的糖果。小贩正在吆喝糖葫芦,甜甜的糖葫芦灯笼似的,我忍不住跑过去想要尝尝那甜美的滋味。姥姥看着我微笑着付了钱,我接过糖葫芦,心中满是欢喜,走着走着集市口处,一阵清脆的铃声传来,我和姥姥顺着铃声走过去,原来是一头骆驼,人可以骑上去拍照,骑在上面仿佛君临天下般,好不威风。

       临近上午,集市渐渐散了,姥姥领着我和妹妹回家,阳光暖暖,糖葫芦甜甜的味道依然萦绕在唇齿间。

                 乡   情

                       七年六班   张茗玥

        “糖葫芦,甜甜的冰糖葫芦——”“卖鱼卖鱼,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啊——”“瓜子,花生,现炒的瓜子花生——”,远远地就听见集市上喇叭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拥堵的马路两旁已停满了各种车辆,三轮车、小货车、面包车、小轿车...不时还发出刺耳的鸣笛声,伴随着熙熙攘攘过往人群的说笑声,真是一曲大型集市交响乐,蹦蹦跳跳的小麻雀也跟着叽叽喳喳的叫着,热闹极了。

      集市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有新鲜的蔬菜,飘香的瓜果,精美的布料,漂亮的衣裳,喜庆的对联...卖海鲜的老爷爷脸上的皱纹绽开了花,眼睛亮晶晶的,只见他穿着长长的皮围裙,戴着皮手套,仿佛一个穿着盔甲的战士,从容在水池里抓起翻滚的鲤鱼,张牙舞爪的螃蟹,麻利地称称、打包,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单完成又做下一单,乡情是老爷爷手中的起起落落。

     不远的地方,一缕缕清香正袅袅升起,被香气吸引而来的顾客排起了长龙,正在烤肠的阿姨头上带着绒线帽,脸被冻得红扑扑的,手上戴着厚厚的绒线手套,正拿着几根热气腾腾的香肠往上面刷酱汁,乡情是阿姨挂满细珠的脸上露出的那一抹微笑。

    “冰糖葫芦——”,只见一位中年大叔,脸上挂着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声一圈圈荡漾在人们的心里,他手握一串穿好的糖葫芦,往锅中早已熬好的金色糖浆中一沾,糖浆便均匀的裹在了糖葫芦上,待糖一干,如一层晶莹剔透的琥珀包在糖葫芦上,散出一股股淡淡的香,免不了受到一阵哄抢,乡情是大叔嘴里的:别着急,慢慢来。

       旁边一个摊位,老板娘正手掂一长勺,在盛满卤水的铁盆上一过,又斜着进入热气腾腾装有豆浆的大锅中,舀了舀,从下翻到上,又旋转式的轻轻晃着,慢慢地,勺子后面竟生出了絮般的豆花,跟着长勺在锅中一起晃荡,最终凝成了一块或是薄薄的一片,在锅中飘着,轻盈却又饱满,乡情是老板娘熟练的晃晃舀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集市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多了几分商业化,却少了几分乡情,因此,我把每次集市,每次热闹,每份乡情都留在脑海,在某个时刻,细细回味着浓浓的乡情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出真知,行动塑未来。希望同学们借助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多角度认识了社会,更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基。

美篇制作:张立颖

一审:王树臣

终审:许艳华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