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一月三十一日,二三一九班全体学生集体参加“红色赋能青春、奋斗铸就梦想”的主题研学活动。
秉承“研”在路上,“学”无止境的研学精神,学生们参观了吕梁泰化文化园。通过参观“四个主题”展厅(红色展厅、民俗文化展厅、世界货币展厅、毛泽东纪念馆)以及党建陈列室所陈列物品和图文资料。
让孩子们了解吕梁红色革命历史、感受吕梁厚重历史文化、吕梁民俗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热情,增强对革命先烈和英雄事迹的敬仰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教育引导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代生活,争做栋梁之材和时代先锋。
研学活动第一项
准备工作
签到、集合、分发耳机
经过家委会紧锣密鼓地准备工作,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研学活动。孩子们都于8:30准时来到活动基地,有序签到、集合并配戴耳机。
张老师致辞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在班级和家委会的积极筹备下,在各位家长的鼎力支持配合下,令人期待的班级首次研学即将正式开始。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同学们,在班级课堂上,书本是我们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我们的书本。同学们青春洋溢,自信阳光,你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更要走出校门,在行走的课堂中成长,这也是我们考虑筹备此次研学的初衷。
为了确保本次研学有序安全圆满,以下几点想和同学们着重强调:一、研学是一次人生难忘的实践经历, 唯有平安我们才快乐, 唯有收获我们才能留住美好。请同学们珍惜机会,听从指挥, 在仔细观察、安静聆听中感悟收获成长。二、研学是一堂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人生课堂。同学们要懂得自尊, 尊重他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廷亮中学。请同学们相互友爱, 相互帮助,爱护设施,文明观展,环保游学。三、研学是一个放飞梦想、立志修生的崭新天地,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祝大家在本次研学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梦想,充实今后的学习生活,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
最后,祝愿大家充分享受这段短暂的美好时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快乐,祝本次研学圆满成功。
授旗
本次红色研学是我们初中三年来第一次走出校园,探索未知、开拓眼界的研学旅行。
在此我们郑重授予整个2319班研学旗,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每一次研学中,都能秉承“研”在路上,“学”无止境的研学精神,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希望我们在旅行中,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合唱国歌
国歌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义勇军进曲》,诞生于1931年"9·18"事变之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胜信心。它不仅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更时刻提醒我们要不忘国耻,居安思危!
研学活动第二项
参观
红色展厅
继承红色基因 传扬吕梁精神
红色展馆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为主题,以1921年创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间跨度为轴线,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大地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借助丰富的史料和珍藏的实物,展示吕梁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创建新中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展览分“星火燎原、唤醒民众”“热血抗战、晋绥烽火”“战略要地、黎明曙光”三个篇章。
第一篇
星火燎原 唤醒民众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吕梁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城乡迅速掀起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的群众爱国运动。加速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星火燎原 唤醒民众主义在吕梁的传播。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
第二篇
抗日烽火 铁血晋绥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吕梁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荣的土地。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作为山西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的诞生地,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的所在地,八路军第一二O师的长期驻扎地、第一一五师的征战地,陕甘宁边区的钢铁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党中央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和实践地。
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璀璨篇章,成为吕梁儿女永久的骄傲和激励前行的动力源泉。
第三篇
战略要地 黎明曙光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民俗文化展厅
民俗展厅以“岁月如歌”命题,分“乡愁记忆”“一路走来”“非遗传承”三个单元。
进入展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民俗物件,仿佛把人带回到那个久远的时代,这些老物件把晋西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技艺等各方面的民俗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第一篇
乡愁记忆
乡愁记忆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是中华民族以不同形式延续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在历史变迁中,农具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材质由木石、青铜到铁制,使用功能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耕、种、收、加工等多类型工具,动力也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结构由简单逐渐复杂。
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农具被普遍使用,因其坚韧、锋利、耐用的特性逐渐成为农具的主体,并使大规模垦荒及兴修水利成为可能。从耒耜到铁犁,从人耕到畜力耕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第二篇
一路走来
小篇章(一)
激情的岁月
一张白纸,百废待兴。1949年,新旧世界的分水岭,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历史,告别了禁甸和黑暗,在烈日下坐拥了光明。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20世纪50、60年代人们的生活。
他们工作复杂却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毫不气馁。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小篇章(二)
火红的年代
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在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你很难看到静默的场面,全国上下溢满疯狂的热情,每一寸土地都在激烈地震颤。
小篇章(三)
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田野 科学的春天
这是一个转变的年代,在经历了政治的磨难和“洗礼”后,国家和人民迅大千社金主义有功 大千社会速清理了沉疴,颠覆了旧有的生活秩序,以昂扬的姿态拥抱久违的光明,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新时期,迈向崭新的未来,整个中国在探索中飞速前进。
这是一个巨变的年代,是突兀在历史闸口的坐标,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与奋斗。人们憧憬着美好的革命理想携手前进,正如“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光”……百姓生活急速变化更新,衣食住行都有了质的飞跃,奔向幸福的小康。
第三篇
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各种民俗礼仪节庆和民间传统工艺等。
吕梁,是黄河母亲怀抱中的一方热土,也是华夏儿女最早的栖息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黄河水不仅孕育了吕梁这座大山巍峨雄耸的形体、高迈博大的灵魂,更赋予了这里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好这份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