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向阳而生 ——禄丰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培训(十二)

7℃
创建于01-20
阅读 8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培训已经接近尾声了,2024年1月19日下午,由云南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杨青云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人格成长》课程,这也是我们本次培训的最后一场讲座。

  课程伊始,杨老师以“为什么要了解精神分析?”这一问题入手,利用鲜明的例子,深入浅出,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将向何方?几个方面来探讨人格的意义、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意识的力量,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无意识中的冲动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这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可以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和分析。

  接着,杨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许多精神分析大家,有玛格丽特·马勒、温尼科特、科胡特和约翰·鲍尔比等,他们的学科分类具体独特,其中重点学习的是玛格丽特·马勒的心理发展理论,她是最果断地将母子互动放在发展情景中研究的客体关系学者,她提出的理论是非常震撼的,即心理成熟的整个顺序,是从刚出生婴儿与母亲的共生依恋状态,转向三岁左右实现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开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自闭阶段、共生阶段和分离-个体化阶段。这个理论让我们知道,人是怎样在心理上诞生的,诞生以后又是如何健康发展的。

  最后,杨老师讲授了如何用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以英国客体关系中间学派唐纳德·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为主,他的理论观点独特且具有创新性,特别强调“足够好的母亲”和“过渡性客体”在儿童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足够好的母亲指的是那些能够敏感地回应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和爱护的母亲。这种正面的、满足的客体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过渡性客体是指那些既不属于儿童自己,也不完全属于母亲的东西,例如一块毛毯或一个玩具。儿童通过与过渡性客体的互动,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意识。

  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杨老师一直坚持全程站立上课,不仅展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深厚的关爱,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教学形象。与此同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也保持着专注的状态,努力地吸收和消化知识。这种师生共同投入的状态不仅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还让我们的学习成果更加显著。

  课程结束后,来自旧庄小学的山美鹏老师上台交流了听课心得,她把培训所得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别从对工作的意义、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及对生活中人际关系相处的意义做了发言,可谓是收获满满。

  此次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大我们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们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今后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从“心”出发,向阳而生!

图文:旧庄小学 王丽琼

审核:吴家斌    李束云

阅读 8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