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产改处处长
李 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自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怎样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工会十八大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起点,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工会十八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加大力度,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大关系。
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系
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骨干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生力量。产业工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逻辑起点。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工作,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在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中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在千帆竞发的经济建设洪流中干事创业、奋楫争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铸就工人阶级新辉煌。
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2019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要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和改革的关系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问题。建设是途径,改革是关键,是一对矛盾中的不同层面。建设是全面和宏观的,改革是对建设过程中矛盾问题的突破、体制机制的重塑,需要“攻最难的山头”、“啃最硬的骨头”,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推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如技能人才缺乏、分配制度不完善、职业吸引力不够、年轻人不愿当工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矛盾问题,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着眼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的目标任务,着力破除束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清障搭台,强化保障,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为产业工人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广阔舞台。
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制度背景下实施的重大改革,所有改革举措的制定和落实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要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去思考、谋划、推动改革。要针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产业工人;要针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联动,防止过度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要针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要求,在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的同时,发挥好资本在吸纳和扩大就业、提高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产业工人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
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大任务的关系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其中,思想引领是前提,决定改革的政治方向;建功立业是关键,彰显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素质提升是根本,助力产业工人实现自身价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地位提高是核心,决定改革的内生动力;队伍壮大是基础,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五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统一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系统把握五大任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按照全面、系统、深入、有效的方针,坚持五大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使改革理念和举措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班组,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工会牵头抓总的关系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这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会要牵头抓好贯彻落实。2021年新修订的《工会法》,明确工会组织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法定职责。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政治责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牵头抓总作用,汇聚各方面资源力量和社会共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是新形势下党中央赋于各级工会的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
蔡奇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向中国工会十八大致词中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工会履职创造有利条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既要挂帅、更要出征。工会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加强请示汇报,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积极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汇聚起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
六、全领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改革需要整体推进,但不能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全领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但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新型工业化是强国之路,先进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同时,约80%的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这支队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含金量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以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为重点,着力稳定和壮大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以此带动全领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要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健全技能形成体系,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术技能人才。
七、加强组织推进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王东明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资源协同、政策联动,抓住主要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多措并举推动整体提升。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和建功立业的主要舞台,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体和“最后一公里”。一切政策制度,最终要靠企业去落实;一切组织推进工作,旨在为企业落实改革举措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落实改革举措,离不开地方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深刻把握党政、企业、社会、工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环境,营造社会氛围,推动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造、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好主体作用,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引导,使企业认清重大意义和社会责任,对工作成效显著、产业工人满意的,要按规定给予表彰和政策支持。
八、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时指出:“技术人员和工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要抓好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工人和企业虽然在利益实现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也要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两者一损具损、一荣具荣,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产业工人与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统筹产业工人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不能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既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产业工人是企业最宝贵财富的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产业工人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也要引导产业工人强化共同体意识,激发生产经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工人和企业共建共享、双向奔赴。
九、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与“机器换人”的关系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已不再是产业工人,这种认识只看到了现象而远离了本质,是错误的。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虽然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资本要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都要通过产业工人的劳动才能实现。智能生产线并非只需要工人按下按钮就没事了,高技能水平的工人仍是生产线的“灵魂”。“机器换人”,换的是低技能、危险性高、简单重复的机械式工作,“无人工厂”、“灯塔工厂”的背后,是大批在控制室进行操作、在车间班组进行创新、在生产一线进行维护的现代产业工人。产业工人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技能人才的占比将越来越高。
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未来的产业工人,将是拿起扳手能够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是张开嘴能够传承技艺的讲师,是立足生产一线能够创新创造的卓越工程师。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转变观念,坚决摈弃“机器决定论”和产业工人“消亡论”、“无用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而是要大力培养他们。要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的需求,以实干为标准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努力为企业输送符合岗位需要的人,能够创造价值的人。要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鼓励引导大学生等高潜质人才向技能人才方向发展,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十、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与发展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王东明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努力推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地落实。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健全并落实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点环节和突出标志,是产业工人实现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产业工人的民主政治权利首先体现在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监督等权利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是要健全、做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质询制度等,组织产业工人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切实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协调处理好产业工人队伍内部以及产业工人队伍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主动、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公司治理,推动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