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一学期转瞬即逝,循着冬的韵脚,寒假已然来临。同学们迎来了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然而,很多同学欢快之余开始纠结,该如何合理安排这个寒假,让假期变得舒心、精彩呢?别急,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避免出现“假期白白虚度,开学暗叹糊涂”的情况,我们给同学和家长们准备了一份寒假心理健康调适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一.调整心态,正确看待考试
考试结果很重要,但是考试的过程更重要。一次考试不能判断你能力高低,它只是检验你某一阶段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果你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结果,那么请开怀大笑!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容易被我们接纳,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我们的消极情绪。当考试的结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难免会感到失落难过,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体验。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首先,接纳情绪,适度宣泄。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去和情绪好好相处,和好友倾诉或者运动一下,尝试用合适的、安全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其次,调整心态,制定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寒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好接下来的生活与学习。
二.合理规划,自我管理
部分同学开启假期生活之后,很容易会进入“吃饭-刷手机-睡觉”的循环模式,开始的几天可能会觉得很爽,但慢慢地就会进入无意义感、莫名烦躁甚至是自责的情绪当中。因此,合理规划寒假生活很重要。同学们可参考各年级寒假生活指导,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保持与校园生活相似的作息时间。这样既能帮助我们在开学后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也能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与家人和谐相处
假期是我们享受亲情和陪伴家人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在家能主动分担家务,体会父母为家庭的付出。也可以跟父母共同制定家庭活动,如开展家庭大扫除、一起贴贴春联、一起看场电影、一起拍几张合影、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等。在家多跟父母家人聊天,用心探索与父母和睦相处的方式。交流时,如果看法不一致,或者你没有及时回应,父母可能会担忧、牵挂,通过唠叨持续表达关心关爱。你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友善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巧妙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
四.自我觉察,积极调节情绪
假期生活中,如果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可以先觉察、感受自己的状态,试着理解情绪的存在。同时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情绪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书写日记或周记,帮助宣泄自己的心理困扰,并进一步整理自己的内心思路,帮助调整心理状态。
一.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作为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关注的方法不对,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增加压力的同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那么,面对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减轻焦虑,察觉到孩子的困难。家长们要正确认识考试分数,学会调整心态,降低期待,不要过分强调分数,也不要因为孩子没考好,说一些打压他的话,理解并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看看孩子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明确告诉孩子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家长。
其次,陪伴孩子调整学习方法。陪伴孩子核验学习方法,哪些学习方法有用?哪些没用?指导孩子规划时间,学会做学习计划。最后,平常注重激发孩子学习内动力,把对孩子的期望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比如:跳一跳才能到达的高度。
二.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
寒假期间,休闲、玩耍是少不了的,但一定要有节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假期规划,督促孩子按计划有规律地生活,提高学习自主性,鼓励保持适当运动与课外阅读。同时,家长可以经常关心并询问孩子的计划完成情况,对按照计划做事后成功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家长也需要听孩子说说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有什么困惑和需要什么帮助。
三.加强沟通,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在幸福和谐家庭里,孩子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快乐、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他的生活态度也会比较乐观积极。家长每天花15分钟左右时间以宽容开放、朋友般的姿态与孩子好好沟通,这种亲子陪伴时间,能使孩子在互动中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巩固亲密关系。在面对冲突事件时,可以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非暴力沟通也叫爱的语言,它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因此我们在沟通时,首先需要如实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说出自己的需求,最后提出具体请求。
四.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认识安全的必要性、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其次,督促孩子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教会孩子遇到伤害时大胆说出来;学会不伤害别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最后,让孩子知道我们与大自然中的万物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做到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
如果你的情绪一直不好,要积极寻求帮助,可以尝试找朋友和家人倾诉。当焦虑情绪持续时间长,无法自行调节并且已经影响正常生活时,请及时拨打如下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1.丰城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0795-6609390
2.江西省社会心理24小时服务热线:96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