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这个寒假,我再次拿起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学习。这次,我想就其中的课程实施这一部分,浅谈自己的感悟。
理论的学习,教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把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融合,既要有所侧重,又要融为一体,避免简单的罗列。
其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突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尤为重要。此次三年级学业测评中,有道题以运动会为场景,把词语、句子、标点的运用融为一体,灵活而不失根本。如果教师的教还停留在刻板、单独的字、词、句的学习中,不创设学习情境,不利用多元化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实践机会,不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使学生没有充分的获得相关经验的机会,没有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不会在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那这个教师就是不合格的!
第三,检验学生学的效果,评价很重要。过程性评价更能阶段性、持续性、客观化、多元化、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一个学生,从而避免了唯分数论成败,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学习成长的目的。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写字、阅读、习作、小组讨论、背诵朗读、口头表达等资料做好收集整理,记录学生的变化,关注个体的进步,使学生意识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我,从而获得认同感,学习更主动。
第四, 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年级起学生有了阶段性评价,这使我意识到,作业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多元化、层次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指导、提出意见;及时反馈、讲评;持续性跟踪评价。只有把这些细节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学生的学会才能落到实处。
课标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再来读,结合教学经验,我就会发现有新的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供稿、供图:肖瑾
审核: 郝晓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