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隐喻

mark
创建于01-28
阅读 31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

    牛记庵村位于磁村乡西南方向约5公里处(今归属昆仑镇),三面环山,过去仅有一条小路沿着北向的山谷,与外界相连。村庄落于半山腰上,依山势而建。房屋的建设,就地取材,墙壁全由石头垒砌,梁檁由山上的树木做成,屋顶用茅草或者麦秸覆盖。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坚固结实。房屋的式样并不整齐划一,但也随着山的起伏,错落有致。村中小路,左右蜿蜒,上下崎岖。村子里的人想出来很难,外面的人想进村也很难,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不过现在已经有人做了旅游开发,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引进了许多现代景点设计的新鲜元素。通村的唯一小路被改造成了能行驶汽车的柏油路,在村庄下面开辟了广场和喷泉,酒楼和宾馆豪华壮观,重新规划修整了道路,大部分老旧房子已经拆除,盖起了许多新的四合院,供游人度假住宿用。重要的是,在村庄的路口处设置了卡口,开始出售门票。客观地说,这一番改造整体来讲还是很有设计感的,它依托北方特有的山形,加进南方园林的特点,整个村庄变得整齐、对称、协调、舒适,使得一个古老而又偏远的村庄变成了一个颇具时尚气息的景点,从现代人的审美来说也变得更加美观。只有那残存的几间已经没有屋顶的旧房子,还依然挂着古旧的味道,多少地会勾起人们对过往的记忆,给怀旧的人保存了一丝牵挂。在城市里待腻歪的人,常常要到乡村寻找一处地方去获得新鲜感,牛记庵村就被视为田园风光、休闲胜地。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许多游客来此游览、度假。只是有些东西已经永远的消失了,如差不多被磨平的石头小路的沧桑感,老旧房子的破败、苍凉感,像是一个远离我们的背影,永远不可能回来了。破败、苍凉也是一种美呀!

    牛记庵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环境形成一个隐喻。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日常生活位置、经验定位和出发,——比如生活在城市或者生活在交通比较发达、村村相连的农村地区——去解读和定义这个村庄的含义,于是,这个村庄就成了一个壁垒,具有了偏远、密闭、坚固等意味。同样的偏远、密闭、坚固,依据外部世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影像投射到人们的心理中。假如外部世界没有强权、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豪抢巧夺、没有尔虞我诈,那么,这种偏远、闭塞、坚固带给人们的是隔绝、无聊、寂寞和孤独。假如外部世界恰恰相反,战乱不断、盗贼四起、民不聊生,这种偏远、闭塞、坚固就具有了和平、宁静、避险、安全的隐喻意义。

                                二

    关于牛记庵村的来历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传说:

    清初顺治年间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和官宦被株连。在京城为官的一户牛姓人家受到牵连,遭灭族之灾,只有家中一女孩侥幸逃脱,千里迢迢,向南逃遁。连日饥困交迫,晕倒在山谷之中。昏睡之时,只觉一头神牛飞落谷中,落地之处一汪清泉喷涌,泉边青草、野菜满布。神牛对她点了点头便飞升而去。女孩醒来,发现果如梦中景象,只是山谷的崖壁上还有一朵酷似牛心的巨石,崖壁下还有一座破败的荒庙。牛姑娘思悟,这定是神灵指点,于是便在这处破庙住下,从此出家。后来修整庙宇,并给庙宇起了个名字“牛记庵”。之后潜心修佛,最终成为一名得道尼僧。四方百姓,慕名前来听她讲法,久淹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以庙宇名村,也称为牛记庵。

    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先不说京城存在不存在这样一户牛家,牛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女儿,都是不可考证的;就是故事本身在情理上也有讲不通的地方。比如,故事说女孩看到了一座荒庙,既然有庙宇存在就说明这里本来就有人家居住,而故事又说是女孩的到来,才使得四方百姓慕名前来听其讲法,并形成了一个村落,这显然是矛盾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限于故事的文本本身,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事件隐喻,那么这个故事又是真实的。它暗示了了清朝文字狱的残酷,揭露了清朝宫廷内斗争的血腥,隐喻了无情地迫害——仓皇地逃离——无奈地藏身这样一幅被迫死里逃生寻找安全之所的路线图。因此,尽管我们说,这个故事可能是虚假的,而它所隐喻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从而我们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可能性:清朝顺治年间,有人为了避难,来到此地,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村落。

    牛记庵村有一处叫做“牛角溶窟”的景点,远眺像一只长达120多米的牛角,雨季,大水形成的瀑布顺崖而下,气势磅礴,形成壮观的水帘洞般的景象。冬天,雪水被凝结成水珠垂挂在溶窟之上,像一串串白玉玲珑剔透。据《王氏族谱》,400年前,王氏祖先王渔洋为了躲避奸臣所害,逃到此地,就居住在溶窟里。当时叫大石屋。后来王氏一族迁出石屋,这里成了存放秸秆和推碾拐磨的地方。

    把传说和《王氏族谱》的记载对比一下,我们会看到二者的相似。王渔洋生活的年代,主要在清朝的顺治和康熙年间,而牛姓女孩的传说也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同样是遭受到宫廷的迫害;同样的逃亡路线图。细想一下,传说故事和家谱记载的事实之间的高度吻合并非偶然,它佐证了前面的推测。当然,牛记庵最早的居民未必是牛家或王家,但确实有人由于政治的原因在这里躲避迫害。

    居住在这个村庄的早期的村民,除了为了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躲避战乱——战乱是过去中国社会的常态;累年饥馑——平原地区连年颗粒无收,山里面的野果和树叶足以使人活下去。这些都好理解,还有一些殷实人家,也主动选择把家安在了这里,原因就复杂一些。最典型的就是孙家大院,其设计之巧妙,结构之复杂,实为建筑一绝。

    孙家大院是建在悬崖上的二层楼四合院,隐蔽在丛林之中。孙氏家族原是博山染坊之家,经济实力较强,后来对时局不满,开始信仰佛教 ,经常到牛记庵诵经参悟,对这里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甚是喜欢,便在此安家。孙家大院为石砌楼筒,黑瓦挂顶,建有正堂、下堂、左右厢房,上下楼皆建耳放、拐屋,并和正房相同。一楼的二房、拐屋多是粮仓,粮食加工可用机关送到磨坊,整个宅院布局快捷方便,井井有条。宅院多出设有机关和暗通道,具有军事意义,可以防御和打击来犯之敌。宅背悬崖上留有地道口,地道口外面是一泄洪道,人可弓腰通过,可通往内房,用作逃生通道。泄洪道经过房内直通神牛泉,可在房内直接取泉水。

    细细想来也不难理解,孙氏一家安家于此,无非有对当时时局的不满,追求宁静的生活,出于安全考虑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略带迷信色彩的传说,族谱记载的往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都带有隐喻的意味,它像一面镜像,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人们的惶恐不安和追求安全、和平生活的心理。

    当然,现代人到这里做短暂的旅游或者小住,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心理的调节和情绪的舒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寻求到一处港湾,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慰藉。牛记庵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所提供的隐喻意义,恰切地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期待。 

                                 三

    牛记庵所提供的隐喻意义,不仅仅限于有清一代,它也折射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在许多人的想象之中,中国的农业社会,是田园牧歌般的存在,莺歌燕舞,流水潺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一派祥和、安宁、自给自足的和平景象。实际上战乱、灾荒、迫害的旋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时缓时急,却从来没有缺席,一直在不间断地上演着,我们可以从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

    商末有三仁,微子不满纣王的残酷而逃离,箕子、比干直言进谏,或被贬为奴隶,或被杀害,开政治迫害之先河。后来的每一个朝代,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周朝,一直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恢复周朝的制度,“克己复礼” 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反映了周朝社会生活状况的《诗经》,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豳风·东山》写一位从东山征战归来的军人途中所历所感,长久的征战,恶劣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的心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魏风·硕鼠》中的主人公,由于不堪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抱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决心,去寻找没有压迫、剥削,能够安居乐业的乐土。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千古哀叹,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李绅的悯农的名句“万里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都深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无论王朝的兴衰成败,人民都处在巨大的苦难之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逃难、避难,找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使自己和族人能够生存下去,成了许多人生活的目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少到一个偏远、封闭的地方寻找所谓乐土的传说。陶渊明给我们讲的“桃花源”的故事,是所有这些传说中最生动、最美好,也最让人向往的一个。后来人们就把类似这种偏远、秀美、安宁的地方叫做“桃花源”或者“世外桃源”。有许多到牛记庵旅游的游客,也把牛记庵做如是的称呼。其实,哪里有什么“桃花源”,面对着魏晋之乱后的社会,陶渊明的内心一定是痛苦和无奈的,他塑造这样一个乌托邦或理想国,不过是为了寄寓其美好的理想而已。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桃花源”同样是一个镜象,它也折射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桃花源”中的人是“先世避秦时之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岂止是避秦时之乱,这恐怕也是为了避魏晋之乱吧。

                                 四

    关于牛家女孩逃难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最后是一个美好的结尾:

    相传牛记庵颇为灵验,非但信男信女所求签箸灵验,更离奇的是崖上山林动物时常出没,导致石头滚落,但是人们只听见响声,人和牲畜却一点儿都不会受伤。有趣的是院里砂锅烧水,掉进石头,只是喷水,砂锅竟能完好无损。村民们纷纷传说是牛记庵的菩萨显灵,在保护着大家。

    这个故事表达了村民们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其隐喻意义,可这样解读:山上的石头和动物隐喻能伤害到他们的人和事;砂锅隐喻着他们的生活和生计,有人经常说要砸别人的锅,就是不让人生活下去的意思。村民希望,借助于某种保护,他们在这里是安全的,无论是豺狼虎豹还是魑魅魍魉,都不能戕害到他们;没有饥馑,没有迫害,没有战乱,也没有人能够把他们吃饭的锅砸掉。

    牛记庵村旅游开发后,开发商对村民做了适当的补贴,所有的村民都搬到了山外,重新与世界融为一体。离开了这样一处位置上偏远、密闭、坚固,心理上安全宁静的世外桃源,那牛家的女孩还有能力继续保护他们吗?

       回望牛记庵村,树木掩映,流水潺潺;岚翠扑衣之时,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唯有朝霞暮斓中,晨钟暮鼓,伴着袅袅香烟,萦绕山谷内外,尤胜桃花源。

阅读 31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