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研究课一    伍瑛《物质的量》

用户16553124
创建于01-28
阅读 4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11月16日,伍瑛老师在高一(16)班开展小课题的第一节研究课,授课内容为《物质的量》,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小组成员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本标准》和学生学情备课研讨,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 

3.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的多种计量方法,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感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转化关系的建构

授课过程: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物质的计量方法,认识到较大物品以个体计量,较小物品以集团计量,逐步认识对于微观粒子建立堆量计量方法的必要性。

【任务一】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通过对水的计量方式的回顾,逐步由宏观向微观过渡。

问题 1:水是重要的物质,如何计量?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水是重要的物质,如何计量? 

2.引导学生,概念建构:引导学生认识对于较小粒子建立堆量的必要性,对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的计量,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3.完善知识体系: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 

4.介绍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 的单位——摩尔。 

【任务二】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量体系 

1.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归纳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2.以水为例,基于学生的认知,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粒子数的转化关系。 

3.多角度换算,在建构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方法,体现物质的量的重要桥梁作用。 

【评价】:分享“1 mol H2O”的含义。 

课后评议:本节以“从生活中的集合体引入物质的量概念—通过类比迁移推出物质的量微粒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水的计量方式揭示水分子数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体会物质的量在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中的桥梁作用”为教学主线,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学情境下主动进行学习活动,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类比迁移和问题驱动的方法进行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等多角度理解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最后通过分析1molH2O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证据推 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阅读 4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