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二实小·书香冬韵】龙“读”悟传统——六年级1班历史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创建于2024-01-26 阅读475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成语是浓缩的历史

        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成语是最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知古鉴今,以史为镜。

       🌸成语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成语能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仅仅四字却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会告诉我们怎样去激发自己的斗志:高歌猛进、壮志凌云、昂首阔步、乘风破浪、叱咤风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胸有成竹》的故事,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tiáo)腹(fù)蛇鲋(f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suì),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ú)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宋·苏轼《文与可画筼(yún)筜(dāng)谷偃( yǎn)竹记》)

演变过程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胸有成竹”。

人物简介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诗人。

成语典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故事欣赏

       下面就让我们听听同学们讲的《胸有成竹》吧……

02:11
04:48
03:47
03:10
02:55

故事感悟

       文与可胸中的竹子是他长年累月细致入微观察竹子的结果。其实,任何东西只要肯钻研、肯用心、肯琢磨,并且不怕吃苦,就能学得透、学得精。

       无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在动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错误。

结束语

       成语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是人们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语典故的范畴非常广泛,从古代先贤引领人生的经典故事到民间神话传说、宗教典籍、历史名人生平、戏曲剧本、文学作品等等,成千上万的成语典故在传承中得以广泛应用和广泛传播。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起来吧!

阅读 4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