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冬天,临沂一直很冷,以前买的长款羽绒服今年穿上就再也没有脱下来。在暖气的房间里,憧憬向往着春天的到来,家里买的叶芽和花苞,由于在适当的阳光和温度下都蓄势待发。在这样的天气里读《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让人有一种短暂逃离的感觉。森林、绿谷、桉树、夏玉兰、星光、月夜、盛放、炙热、柠檬香……盛夏的热烈已经扑面而来。“他们沉醉在清早的时光中,四周,绣线菊散发着浓郁芬芳,林边的露水蜘蛛网摇摇晃晃。走下温暖林坡,来到潘潘毕奥的山谷,黄色的街道上的明黄房屋在暑气中绵软歪斜、无精打采,干涸小溪上的柳树发着箔白光泽,枝条沉沉垂在金色草坪上。”甚至看到“温暖”这样的词,都会莫名产生一种羡慕,每天生活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气里,很想有谁能把这天地万物都拎起来,甩一甩,拧一拧。
初读这本书时,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吸引,入手了这本书,结果打开第一页就停不下来,读后感觉自己沉溺在浪漫绚丽的氛围里。黑塞的文字就像一杯浓烈的葡萄酒一样裹挟我、穿透我,虽然身处冬天,心却似夏天的狂热,很久没有读过这么美的文字,让我如痴如醉!
作者黑塞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往他自己的道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从来不曾有人完全成为他自己,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努力去尝试,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尽其所能。每个人都源于自己的母亲,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上,出自同样的深渊,人人都尝试走出深渊,朝各自的目标努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却只有每个人本身。
黑塞的很多作品其实都带有自传的性质,无论是前期的《乡愁》《在轮下》,中后期的《荒原狼》《玻璃球游戏》,还有读过的一些随笔和散文当中,都少不了对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探讨,哲学思想深植于文字之中,《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亦然。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的创作正是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战场导致了整个世界一片狼藉,同样一片混沌的黑塞,看到被战争拖走的年轻人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世界,那么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文章中克林索尔作为黑塞的化身,在醉酒中自称李太白,两人确有相似之处,在克林索尔的世界里,千万种事物在等待,千万杯酒已斟满,这世上就无不该被画之物件,就无不该被爱之女子。这和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豪气相通。但和李白相比,克林索尔多了一些羁绊,少了几分洒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早上发如黑缎,晚上便白如雪,肉身易朽,不如举杯邀月。”不谈文字的违和感,两人都有那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有抛弃万物止于内心的境界,包括克林索尔的绘画,创作对象从实体的房屋、树木和人再到发生与变化的一切,也有返璞归真之意。
克林索尔是个画家,在美丽的夏天里,他与同伴们尽情地相聚,疯狂地作画,喝浓烈的酒,爱美丽的姑娘。可是这所有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内心的荒凉和孤寂,他害怕死亡,却又向往死亡,最终在这个看似热闹非凡的夏天里,选择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黑塞在这部中篇小说里的风景和场景描写,反映出他与印度乃至中国思想之间的精神渊源,同时他东方色彩的描写中又蕴含着与德国浪漫派密切相关的德国东方主义传统。书中,黑塞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景物,运用了很多的色彩来形容目光所能及的一切,仿佛是在用文字作画,把夏天描绘的色彩斑斓,明艳又耀眼,却又让主人公克林索尔,极度的悲观,他内心的荒凉和外界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林索尔的夏天,看似彩色,实则灰白。书中有很多关于死亡和新生的思考,深沉而内敛,值得细细品味。
黑塞在作品中往往会创作一个与主人公形成互补的角色,是其益友,也是其引导者,而女性,似乎浮士德式的居多。书中的“杜甫”、“路易”、“伊迪斯”、以及塔文谷不知名的农妇,都仿佛是克林索尔的一面镜子,照进他的内心,映出了他更真实的自己。读这本作品的时候,词句之间的流畅连贯,让人感觉这部作品像是他信手而作,没有那么精心安排、反复推敲,透着强烈的酒神精神,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一些散文和诗歌,诗歌部分翻译不太理想。而在黑塞的编年史中发现他在14岁时就决定“要么成为诗人,要么什么也不是”,从此积极自我进修,海量阅读。真正的文豪都离不开海量阅读,天生的诗人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或许把目光投射到哲学、道家与诗歌,也是一种获得喘息的方式。
美丽的书籍,不一样的黑塞。让我们打开这本《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暂时脱离寒冷的季节,在书里遨游,在大自然漫步,在热烈中思索,在一茶一饭一蔬中,找到自己的平和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