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多彩非遗融入交城生活——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大美吕梁
创建于01-25
阅读 2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时光味道、镌刻着历史基因,凝聚着流传久远的智慧结晶,彰显区域独特的个性和涵养。交城县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强化对以交城滩羊皮、交城堆绫为核心的非遗文化形态的整体性保护,围绕非遗保护、宣传、传承等核心工作,建场所、广宣传、兴产业、强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一、建场所:打造非遗保护主阵地

吕梁交城境内拥有蜚声中外的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净土宗祖庭玄中寺;以山形卦象而闻名于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卦山天宁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云顶亚高山草甸区四十里跑马沿;上古文化遗址范家庄、瓦窑、磁窑;明代官兵、农民起义军兵寨遗址靖安营、三座崖;狐爷山春秋古墓群落;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同志故居等弥足珍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

交城县将景区保护开发与传统堆绫艺术、金银铜器制作技艺、玉雕技艺等非遗传承发展融为一体,将非遗传承、文化展示、历史回顾、休闲旅游功能集聚为一体,在卦山景区内的田家山村创建非遗文化村,共接待观众60000余人次,接待各级各类团体达3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县建有滩羊皮鞣制工艺传承所、琉璃咯嘣制作技艺传承所、堆绫制作技艺传承所、交城刺绣传承点、李氏针灸传承点等各类传承所(点)共计12所。建设有段村、大营村、城头村、田家山村、磁窑村等5个乡村文化记忆馆,收集实物资料27000余件、图片资料4300余张、整理文字资料25万余字。

二、广宣传:提高保护区影响力

加强普及,交城县凝聚传承合力,通过设计印制《非遗集萃》《交城非遗》等宣传册,在高速公路出口租用“擎天柱”广告牌,在田家山非遗广场入口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交城非遗”标识牌,冠名专列高铁“交城号”,车厢设置“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交城非遗”宣传专栏,交城县汽车站、火车站、主要街区设立宣传展板等方式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宣传,凝聚全社会非遗保护共识。

广泛宣传,交城县释放文化活力,在重大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集中展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城文化魅力,开展了“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元宵节灯谜竞猜、“喜迎三八节日 感受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弘扬雷锋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交城县第四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非遗集市”、“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交城非遗宣传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参与了上级组织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吕梁片区)非遗博览会”、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展览、黄河非遗大展等活动,满足了交城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成了非遗保护成果普惠共享,有力地营造和促进了非遗传承保护的浓厚氛围。

三、拓形式: 搭建非遗传承大平台

近年来,交城县以传习中心和技艺传承点为阵地,以老艺人“传帮带”为主要手段,通过培训班、技能大赛、进学校、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培养非遗项目衣钵传人。

开设了交城职中堆绫艺术班,培训青年传承人1200余人次;与交城县剪纸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非遗文化剪纸传承培训班”,培训1000余人次;在交城县城南、城北两个小学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培训传承学生2400余人次,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身边的非遗文化,了解了传统技艺的操作流程,从而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植入心底。非遗从娃娃抓起,交城县组织市级非遗《狐突信仰—狐公鼓》走进交城久鑫幼儿园,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帮助孩子们了解狐突教子的忠文化,不仅让他们学习了传统鼓艺,还对交城非遗文化建立了浓厚兴趣。

交城县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展示活动与各类型博览会,拓宽了传承人眼界,切磋了传承人技能。

四、兴产业:激发非遗新活力

近年来,交城县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非遗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更多“非遗技艺”正成为“非遗经济”。

交城县立足平川与山区旅游资源各异的实际,以“一圈一带”为构架,按照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等资源,从旧时的卦山风景区、玄中寺单一的自然风景旅游,到现代农业观光园、交城骏枣经济林采摘园、酸枣经济林带等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乡村文化记忆馆的开门迎客,一大批景观带乘势拔节生长,交城旅游由单一观光向“+非遗”与“非遗+”模式转变,将景区“流量”转化为了“留量”。

交城县还以非遗为核心,将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传习体验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融为一体,积极举办交城县东坡花海

摄影节、第四届交城县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各类节庆活动,打造以“国雅”为代表的“交城窑”文化产品和以“交城山”为代表的农特产品,推出了彰显交城特色的踏青赏花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绿色生态之旅、农业休闲之旅等主题线路,“玩不过来”成了不少游客体验以后的第一感觉。交城旅游的发展为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使其不再是“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而是走进了干家万户,拥有了更多烟火气。

五、强融合:深挖县域特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呈现,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传承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非遗+乡村振兴”。非遗项目大多源自乡村,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大力量。田家山村位于交城县城西北著名旅游名胜—卦山脚下,2017年田家山村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规划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先后完成了田家山非遗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园、文化长廊、十公里森林康养步道等建设项目, 乡村文化氛围、旅游舒适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先后获得了“山西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田家山村还持续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深挖地域特色文化,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吸引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田家山村农业、加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乡村致富之路,使田家山村村民人人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目标。

“非遗十研学”。交城县文化丰沃,建立了“滩羊皮鞣制技艺”“琉璃咯嘣制作技艺”等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学体系,开展了20余期的非遗研学体验活动,活动期间,参观人数共达2300余人次,民族基因被不断传承,厚重历史被不断体会。

“非遗+商贸”。为促进文旅消费潜能,交城县依托创意化文化产品、名优特产品,打造了交城堆绫、琉璃咯嘣、五香调料面、庞泉雪耳、羊肚菌、沙棘汁、褐小美系列等系列特色文旅商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品味时尚、乐享美食。

下一步,交城县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阅读 2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