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熟读并透彻分析课标是备好课的第一部曲,为了助力老师们更进一步参透核心素养导向下新课标内涵,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的老师们于2014年1月10日在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开展了别开生面的阅读分享会和书籍分享活动。
活动在海口市生物教研员张永炳老师的主持下如期举行,首先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生物教研组长田晶晶老师给大家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案例和心得。
田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分别是:一、大单元整体学习的理解;二、大单元整体学习策略;三、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例;四、关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老师们认真聆听着并尽可能多捕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大单元是在大情境、大任务或大问题或者大项目的驱动下,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有机学习事件。
进行大单元教学之前,需结合学情对课标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做到对教材了如指掌。
田老师还与大家分享在自己课堂上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推火车”,即引导学生依次推出单元内容,厘清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情境—任务—问题—活动”这一主干线进行探讨。其中有些情境的导入不仅仅点到为止,而应贯穿整堂课,涉及多方面知识,落实社会责任;活动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生成针对教材、问题、结果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所有的情境设置以及活动拓展都应融入到评价中,因此课堂中每一环节的设计应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这是田老师上课的精彩案例,提现了以学为主,在“研中学,做中学”。田老师的课堂案例落实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在探究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在实验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创新力度高,比如“在次位概念4-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成化学能”这一案例中的评价:用讨论提高山兰稻中淀粉含量代替直接探讨提高光合效率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田老师展示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模型来突破DNA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这一重难点,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田老师谈到自己的感受,觉得多听、多思、多读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在听课时,可以思考若自己遇到本节课中某一处相同环节应如何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保持终身学习状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才能做一名快乐的教书匠。
第二项内容由张永炳老师带领大家探索“如何基于情境实现大单元大任务的学习”,问题核心“以学为中心”,而“学习过程”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双主体,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
张老师给大家展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和“深度学习的特征”,张老师指出在课堂中不宜融入过多情境,不利于突破整体知识体系。
张老师还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大家深思:
1.如何将评价任务融入到课堂评价中?
2.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落实教学任务?在讲究时效性的同时如何做到精讲精练?
3.如何建立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书模式日新月异,育人过程细水长流。通过此次分享交流活动大家受益匪浅,深感知识的匮乏会被时代所淘汰。人应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读书,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主动追求进步和接受新鲜事物,才能达成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