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渐浓,岁月沉静。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满大地,明朗而温暖。12月23日马文科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在马老师带领下在银川九中高中部进行教学研讨。
本次教学研讨的活动内容是学员自选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其他学员听评课。
承担讲课任务的学员是刘晓宇老师,她选择了高三复习课《文言文复习之断句》。关于断句的复习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是否复习”和“如何复习”成了很多人争论的话题,刘晓宇老师恰恰选取这一复习内容,巧妙而高效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
晓宇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学生参与度高。
第一个环节是作业展示,将全班同学的作业做成视频配乐展示出来,既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也让本堂课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展开。
第二个环节是知识的再总结。晓宇老师要求同学们就“词·句·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别由三位同学作为组长进行汇报,同学们以自己之前学过的文章为事例进行总结,从大量例子中提炼出可以推而广之的理论及做题经验。在展示过程当中,老师适时出现进行点播,课堂效果良好。
第三个环节是“再看句读”,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刚刚总结的知识去做题,这些题是同学们从之前已经学过的文本中摘录出来的“去标点文段”,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段,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拉满,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练习,反思与收获并存。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高考真题演练。老师从高考真题中选择不同角度的断句进行练习。同学们将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高考试题解题实践中,感觉收获满满。
最后老师对本堂课进行了总结:知技法而不依赖技法;懂文意而更要知逻辑。
之后,马文科老师组织所有学员进行了评课。首先刘晓宇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解说。
接着,王志敏老师评课。
志敏老师首先肯定了晓宇老师本堂复习课的形式和意义。
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形式多样且有效。高三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自己总结是难能可贵的。大部分的高三学生是等着灌输,晓宇老师利用不同的形式将学生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勤做笔记,重视知识的体系化。二是素材选择恰到好处。用做过的错题为素材,这个“回头看”才有意义,“回头看”的过程是再次梳理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想明白还要讲明白。这个环节让学生没有畏难情绪,而且收获满满。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教师冲在最前方,而是智慧安排课堂的各个环节。除此之外,值得肯定的是辩论环节,虽然没有进行,但是听晓宇老师刚才的课堂设计,我认为这个环节特别有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这样的学习有趣有益。
存在的不足是练习题的设计环节,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行设计题目,化身“出卷人”,多方思考,可能这样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文科老师对刘晓宇老师的复习课进行了点评。
一、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马老师首先肯定了刘晓宇老师的定力,很多老师在复习文言文的断句这一知识板块的时候会忽视,有人质疑复习的意义和价值,晓宇老师的这堂复习课不仅注重“双基”,而且很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很出色,组长作为代表进行汇报,表达的同学都是同学们的想法,从同学中来,又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理论,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另外,选择题本身是有做题技巧可言的,有的同学“铤而走险”,放弃知识,只专注于技巧,在复习时企图投机取巧,但是,看到同学们都在如此梳理知识,这部分人恐怕也会自惭形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
二、采用策略,落实知识。
马老师说本堂课刘晓宇老师采取了“先学后教”的策略,学生化身“老师”认真备课,认真思考,之后再化身教师,为同学们讲解归纳总结知识,这样的“学”特别有意义。正如我们“走心语文”提倡的“人走文心,文走人心”。阅读要“走心”,“走心”才有收获,“走心”就是对话,作为读者,你是否与作者进行了对话。那么,学生的阅读更是如此,只有自己用心去感悟了,才可能与作者达到共鸣。这样的学习策略甚至可以延伸到高中教学的基本课堂中,真正的阅读是要读者全身心投入的。反思当下的很多课堂,华而不实,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是“被理解”,这种现象值得每为语文教师反思。
三、学生为主体,限时演练。
课堂中大部分环节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刘晓宇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管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技能的掌握,老师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同学们梳理得非常认真,能够将知识落到实处。很多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同学们自主梳理后对知识的认识有了提升。比如C同学,在梳理后有两点“注意”,这是她切身的体会。学生获得极大的主动性,突破了被动获得知识的形式,从而行成了亦生亦师的角色。在训练时,采用多媒体计时系统,使得训练高效,课堂推进有层次。
四、老师为主导,相辅相成。
刘晓宇老师的角色特别符合新课改的教师定位。尽管是高三的复习课,刘老师没有大量讲解,老师的“出现和后退”都恰到好处,老师要勇敢的从课堂中走下来,又要适时地走进去。刘晓宇老师在课堂中能适时的走进走出,老师的补充直指要害,要言不烦。与此同时,不失对学生的鼓励,同学们在复习中不免出现急躁情绪或挫败感,刘老师的鼓励让同学们重振信心,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
五.学法指导与能力渗透
刘晓宇老师关于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为“三个意识”:一是总结意识:知技法而不依赖技法,懂文意而更要知逻辑;二是体系意识,刘老师指导同学们随堂完善自己的笔记,使其形成完整的体系;三是感知意识,刘老师指导同学们整理笔记筛选实例,例子要找自己最有感触的例子,这样才有更深的感受。整堂课贯彻了这“三个意识”,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更使得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刘晓宇老师在课堂中特别关注学生,能够“听到学生”“看到学生”“感知学生”,比如:点评A同学设计的题目,刘老师看到了纸面以外的“小心机”,让同学们茅塞顿开,此外,同学们在理解“田其田”一句时,忽略语境而只注意结构,刘老师用幽默的方式翻译,同学们会心一笑间恍然大悟。
马老师说,本堂课中,刘晓宇设计的“辩论环节”没有完成还是有些遗憾,但是这个环节及例题特别有意义,希望第二节课能及时补救。另外,第二节课老师应该“站出来”,进行以下工作:首先是总结学生的得失;其次再次精选试题进行限时训练,做题中再次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去探究高考题,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一些题型。
最后,马老师带领学员们回顾了多年来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变化,一起思考并探讨高考命题中如何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试题的考察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及成长是否有意义。
日光洒洒生红,琼葩碎碎迷空。教研的路上,我们一直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