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牌,大学问——中二班多米诺骨牌探索之旅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本学期我们投放了多米诺骨牌到区域中,看一看孩子们与多米诺骨牌发生的奇妙故事吧。

 初识多米诺骨牌升入中班之后,我们班迎来了五彩斑斓的小积木,它们便是有趣的多米诺骨牌。刚开始接触时,我还未介绍具体玩法,想更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我瞧瞧观察了孩子们,孩子们刚开始以为多米诺就是一种积木,开始做沙发、盖小楼,造小人,玩得不亦乐乎!

        活动情况及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一直把多米诺当做积木进行结构游戏的创作,由于骨牌小而且薄,所以建构的基本是平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玩骨牌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这种无目的的操作摆弄的确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是时候悄然推进了。

多米诺小科普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再探多米诺骨牌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多米诺,我带孩子们观看了多米诺比赛视频。孩子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惊呼“原来多米诺骨牌这么酷!太好玩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模仿的积极性立刻高涨,跃跃欲试。既然孩子们有了继续游戏的欲望,我决定先不介绍过多的玩法及摆排阵法的技巧,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孩子。

        孩子们从最简单的直线摆法开始模仿。但有时在摆放过程中,不小心碰到就哗啦啦地连环倒,而有时看似很流畅的排列却要助推很多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选择了先不直接干预,放手让孩子探索怎样让骨牌的线路、排列、间距更合适,成功做到一键全倒呢?

        经过不断地尝试,孩子们终于发现骨牌能不能推倒,取决于排列骨牌的时候骨牌与骨牌之间的距离。

距离太远了不行,骨牌没办法推倒

距离太近,虽然推倒没问题,但是却给排列骨牌增加了难度,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碰倒排好的骨牌。那到底怎么样的距离才是合适的呢?

老师和孩子们通过观察失败的图片发现,骨牌能够连续推倒的原因在于前一块骨牌倒下是能够碰倒下一块骨牌。因此骨牌之间的距离不能够超过骨牌倒下的距离。

有了这个重大的发现,孩子们的骨牌排列变得越来越长,还出现了弯弯曲曲的线路,成功率也逐渐增高了。

活动情况与思考:

从直线到曲线,从失败到成功,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不断摆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信任与耐心,我相信给孩子时间远比不断的介入更有价

百花齐放,百变多米诺

熟悉了基本的摆法后,孩子们开始热衷于不断地创造着各式各样的造型,形态各异的多米诺骨牌造型了!

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长城的造型,可是当骨牌推倒的时候,只有一条分支倒了,其他两条分支纹丝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都过来围观,出谋划策。

       经过不断地验证,孩子们发现如果想要都倒,那个中间的那个节点处的一块积木很重要,需要做到一块积木推倒两块甚至三块。于是他们在节点处摆出了三角形的形状,成功解决。

孩子的收获:

小小的多米诺,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孩子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由发现、自由探索,通过猜想、验证、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发展。在丰富有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科学活动和探索过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试了多米诺骨牌不同造型所需的角度及间隔,孩子们对空间关系的感知和判断、做事的专注度、合作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老师的思考

 班里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还在继续,跟随孩子玩骨牌,让我们的反思也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多米诺现象,思路不断、收获无穷。师幼既是一对可爱的共同体,也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组合,我们只有低下头、静下心、蹲下身才能看得到孩子的需求,才能更为从容优雅地去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最为理想的游戏玩伴,后期在区域游戏中,我们可以更多地投放一些低结构的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索,自主游戏。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