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欺凌   打造平安家园
——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2024年暑假预防欺凌告家长一封信

躬耕教坛
2024-07-01
阅读 7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抵制欺凌,打造阳光和谐家园

     家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那什么是学生欺凌呢?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言语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净身损害的行为。

     任何形式的欺凌都是不可接受的,中小学生需重视并预防欺凌的发生。做到以下几点:

     1. 与同学友好相处、广交益友,若发生矛盾,冷静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2. 不带贵重物品到外出,不向他人炫耀财物

     3. 外出与同学结伴而行,尽量不独处,远离偏僻的小路

     4. 万一遭遇欺凌,保护生命安全最重要,想办法向路人求助,也可以通过警示与语言击退对方,但不要去激怒对方

     5. 遭受欺凌后,不做沉默的羔羊,也不可以暴制暴,勇敢的把事情告诉家人、老师或报警

正确认识欺凌,对其大声说“不”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学生欺凌识别的核心要素:

    1. 发生在学生之间;

    2. 双方不对等,一方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弱势;

    3. 优势一方的行为是蓄意或带有恶意的;

    4. 弱势一方的身体财产或心理受到损害。

     2021年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十一条,将学生欺凌概括为以下五类行为:

    1. 打。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

    2. 骂。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

    3. 毁。抢夺、强拿硬要或故意损坏;

    4. 排。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 传。通过网络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认识学生欺凌,不做欺凌者,发现我遭遇欺凌,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报告,寻求帮助,勇敢的向学生欺凌说“不”!

与人相处学问大

案例一:

    我天生皮肤比较黑,还喜欢在太阳底下踢球,所以皮肤就更黑了,常常被同学们叫“巧克力”。我听了很不开心但不知道怎么办。前几天,连我最好的朋友也叫我“巧克力”,我难过极了。为什么最好的朋友也嘲笑我呢?我以后都不想跟他玩了。

    一个因为被嘲笑而闷闷不乐的人

建议:

    有的同学因为被叫外号而苦恼,其实有不少同学和他一样,因为被叫外号而伤心难过。遇到这种事情时,不妨试试“冷处理”——只有叫我们名字才回应,如果对方还是一直叫我们外号,就明确告诉他“请不要这样这样叫我,你的行为伤害了我!”还可以告诉老师或家长,向他们寻求帮助。同学们,与人交往时,懂得尊重,说话、做事有分寸,才会赢得友谊。

案例二: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交警,我学习了很多交通知识,还常常设计交通游戏。以前,朋友们都喜欢和我玩,我扮演交警,他们扮演司机和乘客。可后来他们都不和我玩了,因为他们也想扮演交警,被我拒绝了。我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我设计的游戏,难道不应该听我的吗?

    一个因为被孤立而苦恼的人

建议:

    与同学相处,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总是自己说了算,“霸道”可不受欢迎,懂得分享才会收获更多快乐。同学们,生活中,大家要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可不能搞孤立哦!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迎来别人的尊重!

远离不良行为,保护自己

    旷课、逃学,这些都是2021年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不良行为。除此以外,校园生活中的这些事我们也要注意:同学间相处,有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为了讨回公道,有的人在网络上丑化他人照片,给别人取侮辱性外号,并认为这不过是同学间的“玩笑”。但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这些行为侵犯了同学的肖像权和个人名誉权,属于违法行为。只要是违法行为,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拉帮结派、排斥、孤立他人,这类行为也是校园中的不良行为,但往往比较隐蔽。不良行为对我们的品行和性格塑造有着不利影响,我们应当了解这些不良行为,自觉抵制,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知法懂法,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防范欺凌,听我对你说

预防欺凌要做到:

    1. 重视锻炼,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2. 抬头挺胸,自尊自信,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3. 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及课余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朋友,提高社交能力。

    4. 与人交往,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多分享、合作,不在背后议论别人。遇到冲突,要冷静,尽量通过沟通、协商来化解冲突。

    5. 和家人、同学或朋友模拟不同的欺凌情形,练习如何应对欺凌。如被语言攻击,学会冷处理,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6. 了解欺凌发生的规律,主动远离易发生欺凌的地点。上学、放学路上或课件尽量和同学、伙伴同行。

    7. 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主动向父母、老师、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求助热线等可以帮助我们的外力求助,这也是一种智慧。

遇到暴力欺凌,这样保护自己

    在暴力欺凌中,欺凌者往往在年龄、身体或人数等方面占优势,而我们势单力薄。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此刻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最重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看情况不对,撒腿就跑,不给对方实施暴力的机会。可以往人多的、有大人的地方跑。若被欺凌者围困,开动脑筋,智慧自救,比如厉声阻止对方,看到同学让他立即向大人报告,有大人路过,冲过去抓住他请求帮助,或假装认识,大喊“张叔叔”震慑欺凌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尽可能拖延时间,或先满足其要求,找机会离开,但注意不要注意故意激怒对方。实在逃脱不了,可躲在墙角或桌子底下,抱住头部。若无处可藏,就双手抱头、侧躺在地,双腿屈到胸前,将身体蜷缩起来,尽量保护要害部位不受伤害。遭遇暴力欺凌,一定要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并报警,寻求帮助,千万不要独自承受,沉默并不会让你免遭欺凌。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做助人者,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学生欺凌中,除了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围观者,它的特殊体现在包含的角色多样。看到他人遭遇欺凌,有人当起了吃瓜群众看热闹,这是旁观者;有人在旁边起哄、煽风点火,这是附和者;还有人甚至会跟随欺凌者参与欺凌,这是协助者;也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帮助被欺凌者,想办法制止欺凌,这是阻止者。被欺凌者的痛苦,都是欺凌者所导致的吗?其实不然,协助者、附和者的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欺凌。旁观者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加重被欺凌者受到的伤害。看到他人遭遇欺凌,不做冷漠的围观者,拒绝加入欺凌队伍,拒绝旁观。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阻止其凌,或立即向老师、成人求助,还可以尽量联合其他围观者,一起站在被欺凌者的后面。这样的举动足以震慑欺凌者,给予被欺凌者极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拒绝网络欺凌  远离网络暴力

    欺凌可不只存在于现实,还可以发生在网络世界。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恶意损害形象等行为,都是网络欺凌行为。不要以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就可以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果对他人造成伤害,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预防网络欺凌,我们要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和发表言论,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抵制网络欺凌,不做键盘侠。当看到网络欺凌发生时,不能因为“其他人都这样做”就参与其中。一次转发、一句评论,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躲在屏幕背后袖手旁观,可以向有关平台进行举报。如不幸遭遇网络欺凌,要保持冷静、理性,不以暴制暴,也不一味逃避。尽量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报案,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若感到精神痛苦,要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编辑:胡学海

审核:杨吕波

阅读 7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